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康德崇高美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崇高的内涵来看 ,康德把崇高分为客体的崇高、客体表象的崇高和心意情调的崇高 ,揭示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和审美客体的客观性 ,弘扬了崇高的主体性。从崇高的根源来看 ,康德把崇高的根源归因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试图克服崇高事物的巨大威力与主体恐惧心理的矛盾 ,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不是统一于崇高事物 ,而是统一于主体的内部机能 ,从而凸出了主体的勇气、力量和自我尊严感 ,也倡导了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康德还深刻地揭示了崇高的心理机制 :由崇高的事物审美感官难以把握产生痛感理性观念引导想像力自由驰骋掌握崇高的事物产生崇高感。康德的崇高理论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崇高理论的最高成就 ,为现代崇高理论的发展作了坚实铺垫。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主要是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展示主体要征服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中的崇高更多的通过反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来体现。艺术中的崇高较之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品格。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精神是他的实践美学思想及其崇高审美形态的基础。它给人们提供了深刻认识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与崇高审美形态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我们对于这种内在联系亦即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联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仅从实践主体的群众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辩证理性的矛盾同一性及其转化学说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实践主体的群众性观点,是崇高美学精神产  相似文献   

4.
西方古代美学在注重客体性美学的同时,并非没有研究过审美主体。实际上,西方对主体和客体研究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这种研究在其后的趋向曲折复杂,但两种倾向经过德国古典美学的努力,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已使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统一起来。而近代以来的审美本体论,却是在反黑格尔理性主义旗帜下走向主体论美学的。但如果从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审美本体论一方面以客体为前提,另一方面则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所以历史地看待审美本体的发展,在古代和中古时代的美学中,客观论是占优势的,但在近代占优势的则是主观理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关于崇高的不同理念,认为西方崇高美学的突出特点是"冲突"性,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自然事物是西方崇高美学的主要关注对象。中国文化中不乏这种崇高,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更注重人的崇高,而且更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把中西两种崇高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崇高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敬意",自然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是"力量";人的崇高美产生的条件有两个:"力量"和"善"。  相似文献   

6.
崇高范畴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在痛感之中有快感,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相似文献   

8.
面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写现代性”所倡导的消解理性、主体性及其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社会差异论(生存美学),语言游戏论(解释学美学),非主体可能论(崇高美学),实践美学从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出发,力图建构起人文理性、多维主体性、自由个体性、回应西方现代美学的不确定性、多元化、非人化、语言学转向等问题和趋向,开辟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吴璨 《江西教育》2003,(12):29-29
美的现象形态丰富多样,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优美和崇高究竟有哪些审美特征呢?1.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通常我们所说的美,一般指的就是优美,它的最大特点即: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们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西方古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形象,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统美学主张美来自于客体外部形式的和谐,认为美的实现是诉诸伦理学表达的。进入当代以来,西方美学的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审美容体的外在形式向审美主体的内在体验转化;二是从与伦理同一的“完善”向超功利的“自在完满”转化。这两方面的转向,显示了美学在本体论及认识论的框架内由客体转向主体,由美的本质追问转向生存意义的肯定。这是西方美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为了防止和克服极端片面的客体消除反过来拆解了主体;或一味张扬非理性化而走向反理性主义,瓦解主体,就必须回归到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上来。通过实践活动,寻求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有效地摆脱后现代美学家们困惑不解的内在与超越的二难悖论,将自身的文化样态置于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合理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大美"是由庄子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征;崇高则是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大美"思想与西方的崇高在内涵、特征、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关系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崇高观念是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冲突中张扬主体性精神,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主客体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有两种典型的审美形态,即雄浑与冲淡。冲淡与平淡不同,冲淡是一种崇高美,把冲淡看作是一种优美形态,是很大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3.
西方崇高美的阐释维度是主体性哲学,实践论美学绍继了这个基本观念。主体性阐释固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有思想解放的意义,但其消极作用就是完全遮蔽了对审美范畴进行形态学阐释的可能性。这一遮蔽是王国维等人对崇高美以及相关认识上做出了错误判断的主要原因。引入形态学维度对崇高美阐释,不仅对审美形态学研究,或许对整个美学的研究都会有所裨益和启发。它可以避免人与自然的对立态度,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4.
崇高是美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范畴。在西方的文化传霉屯中,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美,体验崇高美,创造和表现着富有崇高美的各种艺术作品。崇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在人的精神重建、提升人生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切写作对象只有六类:人、事、景、物、情、理。散文无所不包,便有了相对应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与议理等六大类散文。本文从创作角度对散文品类的样式美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信念属于意识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存在形式,除具有意识的一般性质外,尚且具有由其自身本质结构决定的特殊性质,即信念品质。主体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化、历史风俗、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维度、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因而主体的信念品质也各异,信念品质制约着主体行为,关系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念品质对于主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促成了美学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和美的本体向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转变,并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深化了对审美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它使美学由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开始主要转向具体经验的研究,形成了以经验归纳和心理分析为特色的新范式,为美学注入了“观念联想”、“审美同情”等新观念。它结合时代特点,对美、崇高等传统美学范畴给予新的阐释,注入新的内涵,以诸多原创性理论丰富了西方美学,并影响着近、现代美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从阐释的哲学基础——规律论、阐释的美学基础——美的客观性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阐释的主要特点——对人类主体在美的产生与创造中重要地位的强调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华岗对美与实践关系的阐释。由于时代的局限,华岗阐释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并不理想,但华岗对人类主体在美的产生与创造中重要地位的强调对于当代美学的建设颇富意义。这也使得华岗的阐释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美学论坛上显示出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