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小艳 《青年记者》2012,(17):53-54
何谓中国式大片 “大片”一词最早见于1994年,百度百科归纳了构成大片概念的四个必要条件:1.高含金量,包括高投资和高票房;2.高科技制作;3.高文化品位;4.大片的时长一般不少于100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大片最常见. 不可否认,大片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艺术的产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对此分析道:“大片的出现,是电影市场意识确立的标志.俗称的‘大片’来自于商业机制主导下的美国电影,大片的出现自有其背景,它符合市场投入产出的规律,还造就了电影投资渠道的国际化、多样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大片产出不断,累计票房增长迅猛.在大片盛行的同时,也不乏有《冈仁波齐》《喜马拉雅天梯》等"黑马"出现,这样一批小众电影在被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逆袭,口碑、票房双丰收.广受好评的小众文艺电影《冈仁波齐》,它的类型明确、故事情节引发观众共鸣、"遇见"观众式宣发策略,这些成功因素对小众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几乎每一部国产大片出炉都如同龙卷风过境,将观众集体卷入"捧"或"贬"的口水大战.有人盛赞它实现了国际市场接轨,有人则斥之为电影市场虚弱之体疯狂进补的"猛药".事实上,国产大片毁誉参半的舆论现状恰恰反映出观众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自己的大片,面对好莱坞,没有国产大片的中国电影市场将不堪一击,因此每年有三到五部国产大片亦不为多;另一方面,国产大片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许多非专业人士的评点便能一语击中其创作软肋.  相似文献   

4.
高概念电影作为好莱坞大片的操作范式,曾经在国内引起注意但未起波澜。除了电影制度和市场不成熟的原因之外,国产电影人对于电影文化传播的误区也致使如今华语大片迟迟不能走出国门,获得全球性的影响力。面对华语电影业急需成长起来的整体实力需求以及构建"华莱坞"电影产业力量的目标,本文试图借鉴高概念电影的操作流程,为后大片时代的"华莱坞"电影创作提供操作经验,并借助于文化研究中"hybridization"这个词语,为中国式大片提供走出去的内涵式文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田园 《东南传播》2013,(6):57-58
作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存在,中国电影大片的出现与发展对深化对电影本性的认识,促进电影艺术的丰富和发展,推进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其意义和作用,有助于理性认识中国电影大片并促进大片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先是引进片的攻击阶段,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并开始了反击阶段;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票房份额加大。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从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对引进片的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田园  李盛龙 《新闻界》2013,(12):51-55
中国电影大片在向"奥斯卡""屡败屡战"式的冲刺中陷入了一种"他者"迷思的误区。对此,应从胸襟和眼光、文化自信以及力戒急功近利等方面重新定位大片"申奥",并着重从价值观、艺术创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等方面锤铸电影品质,才有可能寻求大片"申奥"之突破。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借鉴国外大片经验,由《英雄》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进入"大片时代"。中国大片重视商业包装,票房成绩喜人,但精神内涵的贫乏也饱受批评。中国电影要批判,更要建设;要坚持商业包装和精神内涵并重,表现出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场面宏大之外探索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惟有如此国产电影大片才能有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不是只有文化人才能把玩的东西,电影应该是拍摄给大众看的生活场景;电影不只是大众消费的文化快餐,电影应该是文化人对生活的艺术提炼;电影更是专业电影栏目的唯一切口。因此,影视频道的《先锋厅》对观众而言就只有电影。一档10分钟的《先锋厅》节目无法承载介绍各类电影那样浩淼的内容。于是《先锋厅》将视角对准了非主流的艺术影片和独立电影,借冰山的一角去窥探那奥妙的"胶片"背后另类的世界。在商业化电影操作模式日渐成熟的今天,太多太多的影片随着炒作的起起落落喧嚣一时,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而很多真正的电影精品却因缺乏商业化包装而不为观众所熟识。观众往往是对那些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偶尔看看艺术电影却总也找不到要领,不用说那些有着先锋性质的实验电影,更是看得一头雾水。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不愿意错过和忽视那些真正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西方主流商业电影的商业运作和影响力,中国华语电影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这表明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依然不够强大,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足够与西方商业电影相媲美的资本收入、市场份额以及观众口碑和品牌效应。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可见,电影软实力无疑占据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大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七种图书"撞到"一个名字上它们都叫"建党伟业"随着大片《建党伟业》上映,各大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七种图书都取名为"建党伟业"。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的大片《建党伟业》自上映起,因具有广泛关注度的电影题材、不计其数的大腕明星,出品方对电影的票房自信满满。作为一个报道图书出版的记者,也在电影上映这个时刻感受到这部大片的热度,记者粗略调查,目前市面上至少有7种书都叫《建党伟业》,而  相似文献   

13.
提到"大片"一词,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美国大片",脑子里浮现出的是关于气势恢宏的好莱坞大片的印象。而事实上,"大片"(blockbuster)在各国正经历着一种本土化进程。在中韩两国,"大片"的概念均已被纳入到本土的批评体系中,也出现了属于自己的"大片"。文章将从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两个角度考察中韩两国的大片制作,借以说明大片并不再为美国所独有及中韩两国在大片创作中遇到的民族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大片一般指中国拍摄的大规模、大制作、明星阵容大、投资大的影片。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式大片引领着当今中国电影的走向,中国电影似乎是找到了发展之路。实则不然,"高票房,低口碑"成为了中国式大片的标签,中国式大片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孔子》——本土电影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有着区别于很多大片的严肃与真诚,有内容、有看点、有思考、有诚意。在中国加入WTO以来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强势输出的背景下,影片内容的民族化策略、当代化策略、平民化策略以及制作营销的大片策略,更可以被视为本土电影寻求出路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邵慧 《东南传播》2014,(12):94-96
在全球化高速推进的现代语境下,好莱坞大片横行,各国民族电影都遭遇西方意识形态和电影技术对本土文化侵蚀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势头渐起的瑙莱坞电影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活跃于世界影坛,由此开启了一个多极影像新时代。它对于激发拙朴浑厚的非洲精神、丰富世界电影艺术之林,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影视的跨文化传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外国大片的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对中国的主流文化构建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本文从外国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冲突,进口大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缺失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的主流文化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电影这一大众传媒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张爱娣 《新闻世界》2011,(7):170-171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由于世界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美国大片进入中国,带来了美国文化,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不仅赚取了中国老百姓的钱,同时包含其中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受众进行着美国文化植入。本文将运用消费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对美国电影及植入式广告进行分析,以明晰其背后的运作原理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镍币影院、电影宫殿到多厅影院,美国电影院发展历程折射出影像消费空间对影视艺术的深刻影响。镍币影院的出现,将一种专属于电影院的"空间感"带给了身处其中的观众,成为体验影像世界必不可少的中介;在电影宫殿的奢华空间中,电影艺术逐渐摆脱"低俗"的形象,向戏剧、歌剧等高雅艺术形式看齐;与超市融为一体的多厅影院,则与消费时代电影观众多元化的趋势相适应,电影成为选择性更强的消费品。美国电影院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影像消费空间结构不断转换的历史,更是一部"观看"和"观看者"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