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0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到世纪之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勘探,再到去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媒体介入文物考古报道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类似的  相似文献   

2.
杨阳 《中国广播》2023,(4):13-17
<正>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推出《三星堆新发现》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第三季),同步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利用最新技术,创新性地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三星堆新发现︱古蜀国的青铜时代》荣获融合报道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袁梓潆 《传媒》2023,(10):54-56
三星堆“考古热”走出国门,是国际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灿烂明珠,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样本,其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从传播符号、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三星堆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谈文物考古与传媒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慧 《传媒》2003,(2):15-16
对于传媒的文物考古新闻热,社会各界各执一词,反响不一,相对而言,指责和反对的声音似乎要强烈一些。笔者以为,我们对文物考古新闻热要作冷静客观的分析,既不能一哄而起,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顺应趋势,合理引导,适当规范。 近几年来,文物考古方面的新闻报道颇为引入关注,从四川三星堆发  相似文献   

5.
走向公众的“国际考古日”
  2014年考古文博界最大的主题或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提出:“公共考古”。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公众、社会组织、团体机构对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方面愈加重视。响应国际号召,中国先后设立国际古迹日(4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其中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最重要的节日。今年6月18日,《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提出一个倡议,将每年10月第三个星期六的“国际考古日”作为我国考古界和考古人的正式节日。  相似文献   

6.
于蕾 《青年记者》2022,(15):28-30
<正>我们所从事的最具大众传播力的电视文艺创作,或许就是帮助文博领域创造性地实践“让文物活起来”的最好突破口。2022年1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和全国29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展。举办这样一个盛大的文物特展,是我在策划《国家宝藏》节目之初的夙愿,它与节目相伴而生,成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一个终于兑现的诺言。  相似文献   

7.
《文物》杂志创刊于1950年1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以后,被迫停刊。但是,文物考古工作并未完全停止。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出于对祖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冒着“重业务、轻政治”的风险,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事艰苦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这些发掘或发现,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作些简略的报道以外,许多具体材料,没有发表的园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于1971年7月22日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其中提到“《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三种杂志拟复刊,以应国内外之需要。”周总理亲笔批示“同意”。总理批示《文物》  相似文献   

8.
丁一涵 《视听》2023,(9):91-94
在过往的纪录片传播中,考古文博题材的作品常因内容单调、理解门槛较高而导致其传播范围受限,传播效果不佳。考古文博类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在拍摄视角、叙述风格等方面做出诸多新的尝试。该纪录片通过鲜活的考古人形象和生活化的内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依托新媒体技术,吸引观众参与到互动中,实现与文物的共情,为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制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2018年6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三个月。2017-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彭山江口遗址进行了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出水文物共计4.2万余件,种类丰富,形制多样,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出水文物根据  相似文献   

10.
金沙遗址郎家村地点的夏商时期遗存可分为2段,年代分别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二里头文化四期至二里岗下层,整体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至早商偏早阶段,所属考古学文化为三星堆文化而非十二桥文化。在成都市区所属的岷江流域分布着为数不少的与郎家村遗存类似的遗址,这类遗址以往均被视为十二桥文化遗存,实际上应该属于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最初仅分布于三星堆遗址周围,外围不出沱江流域;之后持续向南扩张,至三期时已分布至成都市区中北部,但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四期时分布范围与三期大致相当,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市区,遗址数量也显著增加,且明显呈现出三星堆和成都两个中心,这为之后古蜀国都城从三星堆遗址迁至金沙遗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功效神奇的发明,它让褪色消失的历史遗物重现出当初的清晰原貌;这是一项令人振奋的成果,它使长期困扰考古、文物界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有了破题之解。这就是日前获得200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的显现加固与修复”技术。事实上,我国各类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绘严重风化褪色,以致渐次消失殆尽,是个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曾主持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工程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吁:“如何使风化褪色的文物图像恢复原貌,是长期困扰考古、文物界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人们眼睁睁地…  相似文献   

12.
胡珊 《湖北档案》2023,(8):31-33
<正>2022年5月,珞珈山上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由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主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借助先进的三维数字重建技术和文物扫描复制手段,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敦煌石窟,跨过万水千山、穿越历代千年,来到湖北,来到武汉,来到武汉大学校园。展出有四个复原石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考古文博领域,对2022年度国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类图书进行盘点。通过对考古报告、文物图录、考古研究3个领域的探究,既爬梳了考古类图书蓬勃发展的出版现状,也呈现当下考古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解析考古新闻“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新闻前哨》2002,(4):29-30
有关考古素材的新闻近两年来有愈炒愈热之势。从四川三星堆发掘、“彭公大墓”、老山汉墓、雷峰塔地宫开启,到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报纸追踪,电视直播,网上视频直播,可谓是全方位出击。媒体引发了受众对一向冷门的考古前所未有的兴趣与关注。  相似文献   

15.
孙键,男,45岁,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研究员。198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做文物征集工作。1994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10余年来曾参加过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福建碗礁一号水下考古、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孙键是此次“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的领队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展》于7月24日~9月24日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该展主要汇集了全国九省份、十几处重要考古发现的120件(组)文物精品。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大多是近年来中国内地考古的新成果。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18.
宋德伟  岳国法 《传媒》2023,(3):15-17
<正>河南广播电视台2021年以来播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爆红各大媒体、占据网络头条。这些节目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引领受众进入故事,再辅以如诗如画的情景,让受众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意蕴。2022年8月3日晚播出的诗意舞蹈《今又鸮声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舞蹈时长6分55秒,它以1976年考古专家郑振香面对鸮鸟文物上的铭文“妇好”为引子,通过舞蹈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之间一段刻骨的爱情。恰如在舞蹈的最后,郑振香所说的,“我们要用这些文物去还原那些隐匿的细节”,那么,舞蹈《今又鸮声起》以哪些方式来实现这种还原呢?  相似文献   

19.
有些人认为,采写考古发掘成果的新闻好办,这只要让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绍清楚,就可以写稿了。当然,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从我从事十多年文物考古报道的经历看,要想搞出像样的东西,需要记者像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发掘那样,对采访对象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才不至于遗漏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26):18-19
今年6月10日恰逢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成都金沙遗址迎来第六次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们希望通过这次的发掘,能找到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的这一辉煌文明的神秘线索。古蜀王国为何有如此高的文明?良渚、三星堆、金沙遗址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的文字记载?这些谜团的破解,恐怕只有寄希望于金沙遗址的再次发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