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莎 《华章》2011,(13)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铜鼓船纹性质看法不一,众说纷纭。石寨山出土的M14:1铜鼓是早期石寨山铜鼓式样,存在时间为西汉初或更早。有学者认为船纹为战船,也有学者认为是海船,笔者认为此为竞渡船。因为滇国人民热衷于寄予祈福与祭祀的竞渡,而铜鼓作为权力与财富象征,自然把这一重要活动刻录其中。  相似文献   

2.
古滇王国和滇文化日益受到国际文化界的推赞。建国后以云南普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滇文化墓地逐一被发现,并考古发掘出两千多年前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都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化相媲美。同属青铜文化,滇国和商周王朝在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在青铜器型制和精神象征意义上,却出现较大差别。滇国礼器在于铜鼓和储贝器,而商周朝在于鼎。青铜礼器选取上的相异性,也反映出滇与商周王朝权利体系分配的不同,在生产方式与民族风情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区别。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对同持青铜礼器的不同王国文化差异做出浅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彝族铜鼓礼俗与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与稻作有密切关系,铜鼓源于铜釜,是一种日常饮具,由炊具联想到粮食,进而演化为祭祀与稻作有关的自然神祗的礼器,成为祈求丰产的人神媒介,彝族的稻作祭祀离不开铜鼓,古代彝族先民的稻作祭祀,如晋宁石寨山铜鼓贮贝器祭祀图案,籍见出行图等图像,反映的是以稻作祭祀为主题的“春祈”“播种”,“孕育”及秋报,祈年等,至今滇桂交界的彝族仍保留着围绕稻作生产各个环节的春节,开年节,补年节,忌欢节,庆丰节等铜鼓祭礼,铜鼓面上的太阳,云、雷、蛙,竞液,游戏等纹饰,均与稻作生产中的祈雨和祈水关联,把铜陵分公母和成对埋藏,把铜鼓放在粮堆上等习俗,亦是卜鼓祈年的稻作农业意识。  相似文献   

4.
昆明的晋宁石寒山古墓群的发掘,在云南史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对于石寨山古墓地是不是“滇王及其亲族的基地”、滇王金印是真品还是复赝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从目前材料来看,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云南是我国铜鼓发现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文献中屡见出土铜鼓的记载,如《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问和民国时期出土铜鼓的情况,其中有现藏云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广南铜鼓。云南一些府、州、县志,以及近人袁嘉谷在《滇绎》中也记载了出土的铜鼓。然而,这些铜鼓都是时  相似文献   

6.
自“滇王之印”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有人评为“轰动中外的重要考古发现,确证了那里是滇王贵族的墓地”。“滇王之印”于一九五六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六号墓)中挖出。此印纯为黄金铸成,方形,蟠蛇纽,大不逾寸,印面为凿成的白文,字体是“摹印篆”。按汉朝印章制度:皇帝称玺,(诸侯王也有称玺的,如“淮阳王玺”)臣下称印,玺乃玉制,王印金铸,“印”字入章,始于秦代。汉印的篆法平正庄  相似文献   

7.
铜鼓是古代中国西南及岭南地区及以中南半岛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我国古代铜鼓源远流长,绚丽璀璨,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鼓也逐渐被赋予了祭祀、军事指挥、王权象征、财富功能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铸造和使用铜鼓已经成为这些地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具体反映,并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铜鼓文明。本文拟从滇式铜鼓的地理位置、分布区域、传播扩散路径等方面,分析制造和使用滇式铜鼓的古代民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包括该民族与域外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汇聚、多元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流传于水族地区的铜鼓属滇系铜鼓中的晚期鼓。水族铜鼓在祭祀活动中作为礼(神)器,在巫师活动中作为法器,在节庆舞蹈中作为乐器。铜鼓是水家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每逢过端、过卯,跳铜鼓舞成了水族青年男女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9.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铜鼓的记载非常丰富,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粤西北流型铜鼓生产于西汉末期,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是铜鼓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透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出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来龙去脉,大致分布范围,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文化面貌等.铜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突出的音乐性能,从古代到现代,铜鼓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铜鼓音乐.  相似文献   

10.
当我在石寨山上看到那束淡淡开放的野花时,我固执地认为,那是滇王的先灵引领着我的脚步,一个生机勃勃的古国变成了一片芳草萋萋的公共墓地,这种巨大的变迁本身就会引起无限感叹。今天,八百里滇池依旧烟波浩淼,这里曾是古滇人的福地,周围的石寨山、天子庙、羊甫头等史前遗址将古滇国的脉络,宛若史书一般串连起来。比起其他西南夷来,滇国的历史,始终少了一份壮烈,多了一抹无奈与离愁。  相似文献   

11.
当我在石寨山上看到那束淡淡开放的野花时,我固执地认为,那是滇王的先灵引领着我的脚步,一个生机勃勃的古国变成了一片芳草萋萋的公共墓地,这种巨大的变迁本身就会引起无限感叹。今天,八百里滇池依旧烟波浩淼,这里曾是古滇人的福地,周围的石寨山、天子庙、羊甫头等史前遗址将古滇国的脉络,宛若史书一般串连起来。比起其他西南夷来,滇国的历史,始终少了一份壮烈,多了一抹无奈与离愁。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滇文化墓地 在对晋宁县晋城镇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战国至西汉晚期的墓葬三十六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铜、金、铁、陶等文物近千件,其中以执伞铜俑、桶形贮贝器和立牛微形鼓等较有价值。这一发掘对云南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由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主要用来奏音乐或舞蹈伴奏.铜鼓最开始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来演变为打击乐器,用在歌舞、庆典、祭祀等特殊活动中以及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攻之用. 春秋战国时期铜鼓就已经出现,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并传承下来的铜鼓非常多,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在古代,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曾以拥有铜鼓的多少来衡量权力的人小,铜鼓在古代文化当中是具有神权、法权和政权的地位象征.  相似文献   

14.
古代环北部湾地区先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特征.铜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该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对铜鼓民族身份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环北部湾地区铜鼓文化的族属问题,主要是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1982年11期刊登的《壮族历史简介》一文中谈到:"驰名中外的铜鼓,是壮族古代文化的瑰宝."铜鼓的制造技术与中原青铜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想就此问题介绍一些简单情况,供同志们参考.中国南方古代铜鼓其花纹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铜鼓造型庄重古朴.如果细心观察又会发现鼓体上有诸多疤痕.这些疤痕乃是铜鼓铸造技术的一个重要遗迹.透过这些疤痕以及其它一些细微的遗迹现象,我们不仅探知了铜鼓铸造的基本过程,解开了古代铸鼓"其法绝秘"的千古之谜;而且进一步窥测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技术的渊源关系.凡有这种疤痕的铜鼓铸造技术,称为"夹垫铸  相似文献   

16.
环北部湾地区曾是古代越族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而海南岛正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文化向东南亚海域延伸的咽喉要冲.海南岛历来被看做古代铜鼓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尽管与大陆相邻的地区(环北部湾地带)相比,海南铜鼓的发现和出土在绝对数量并不占优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重视这一区域铜鼓的分布和发现情况.文章将海南地区铜鼓的发现情况以及近年来出土的材料整理出来,以期裨益于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物,它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六、七百年了,但认真研究铜鼓却是近百年来的事.铜鼓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南朝刘宋时人范晔著《后汉书·马援传》已明确记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唐章怀太子李贤在注《后汉书》时引用了比《后汉书》稍早的《广州记》来为"骆越铜鼓"作注:"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据《晋书》、《陈书》和《南史》记载,在晋至南朝时,我国岭南地区已大量地铸造和使用铜鼓."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  相似文献   

18.
铜鼓是红水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东兰县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的铜鼓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笔者深入河池东兰县,对铜鼓的历史渊源、"铜鼓之乡"、铜鼓的作用、铜鼓的音乐、铜鼓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9.
云南古代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中的贮贝器出现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达到鼎盛,消亡于东汉初期。贮贝器是古代滇池地区社会历史画卷的缩影,其制作工艺集青铜文化之大成,显示了极高的水平。贮贝器与铜鼓一样,同为“国之重器”,是财富、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能为滇王及贵族所拥有。由于贮贝器并不具有全民性、普遍性和商品性,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最终在中原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滇国的灭亡而衰落了。  相似文献   

20.
一、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1-3题.(12分,每小题4分) 话说铜鼓 李筱文 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云:"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等壮侗语族群.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