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江河谷自豪、汉以来就有傣族居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的民族,其稻作生产有较高的水平,围绕着稻作生产产生了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主要有祭龙神、祭水神、祭仓龙、祭山神、赶火神、撒秧日祭谷神、开秧门祭谷神、关秧门祭谷神、收割祭谷神、尝新节、叫谷魂,火把节、牛王会、窝巴节等,这些祭祀活动都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金沙江河谷的傣族从表面上看已经散失了一些族的外显特征,但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可以窥探出他们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稻作生产开的,一系列的稻作生产中的祭祀活动保留了许多傣族的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水神、的崇拜,充分体现了傣族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形成了金沙江河谷傣族独特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2.
彝族文化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是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复合性等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3.
彝族历史上曾长时间存在过母权制,至今云南昙华山彝族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母权制残余,如双系家庭、从妻居、男不娶女不嫁、舅权等,妇女在生产生活乃至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族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5.
彝文文献长诗是流传于民间,以彝文记录、保存下来的一种特殊书面文学,它直接脱胎于彝族民间口传文学和民间故事,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受神话传说的影响,都具有匿名的特点,属集体创作的作品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6.
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彝族狩猎是短缺经济社会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彝族狩猎方式主要有犬猎、刀猎、枪猎、套猎、板猎等。猎具有套索、弩箭、猎夹、猎网等。狩猎分为个体狩猎和集体狩猎,猎获物见者有份。狩猎必祭猎神,祭猎神分为祭家猎神和祭山猎神。近年来,随着国家禁止私藏枪支弹药和禁猎,彝族狩猎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双柏县(石咢)嘉镇民族传统节日赶花节起源于彝族青年男女的交游娱乐集会.在彝汉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彝汉文化也由最初的对立、碰撞到接收、吸纳、互融,所以,汉族中元节的欢庆娱乐与彝族赶花节的交游是相通的.伴随着(石咢)嘉小集镇的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商品生产的气息吹进了赶花节的活动内容中,让人不仅能够感受传统的民风民俗,还能感受一种特异的多元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创世史诗中神迹的不完美,赋予了史诗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和隽永的艺术风格。《冷斋调》和《俚颇古歌》是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两个异文本,在彝族地区至今仍然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史诗通过天地的不完美、万物的不足、不能永生的遗憾和兄妹婚的无奈四个方面,达到了史诗中神话色彩与纪实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杨甫旺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29-32,46
火是彝族一个重要的自然崇拜对象。自从火在生活中产生非凡的作用,人们对火更加深了神奇之感。特别是对于已产生各种巫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人类来说,火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自然力,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灵物。火神也随之登上神坛,并产生了很多敬火、祭火及祭火神、送火鬼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