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一、模拟游戏,在表演体验中感悟品德与生活课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游戏是少年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一种模…  相似文献   

2.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通过体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这是新教材反复强调的一个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精心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学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激发学生情感领悟数学美,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享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相似文献   

5.
邓昌新 《中学文科》2005,(12):11-1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形式应“侧重于有学生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生活资源为依托。以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如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成为品德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是品德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促成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一、引发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因此,教学中对…  相似文献   

12.
江寿春 《教育文汇》2014,(21):32-3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恰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思品新课程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那么,初中思品课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对话——生成”的教学观,强凋学生的自主构建、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突出学生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夏琰 《教育学报》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本文拟从“按照教材内容 ,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 ,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智力情况、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法”,需要深入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17.
李鑫 《陕西教育》2007,(11):72-72
什么是“开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8.
骆旭婷 《家长》2023,(22):76-78
<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各种活动,促进感悟与建构。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进行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本文所述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是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以社会生活为抓手,创设学生熟悉的场景,还原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体验、主动建构认知、深化情感、塑造道德品质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我们早巳深深感受到学生对此的需求尤为强烈。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恰恰为学生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提供了一片天地,并且使其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和释放。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能力和促进思维。  相似文献   

20.
生活——物理——社会——谈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