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战时期文学真切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沉重压力下,在“自我”和“世界”间双向舞动“拷问”的长鞭的形象。这种双向“拷问”说明抗战文学的思考开始于冷峻的现实主义,也起步于民族自审意识的深化。而作家的自我拷问,既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学在战争年代攀越的高度,也为民族心灵觉醒史留下了光辉形象。其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体验、救赎意识和心灵皈依的复杂性,既考验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成长,又丰富了抗战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次全民族的抗战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战争中有其爱国特点和作用。一芦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危机,素来与民族共忧患的知识分子,除极少数民族败类外,都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表现出的爱国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1、汇集在抗战的大旗下,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疾呼:“平…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政治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具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曹禺在抗战期间创作了许多与政治救亡紧密相关的抗日救亡宣传剧。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整个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曹禺也再次回归到了自己的审美天地。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和时代政治环境的视角来挖掘曹禺抗战期间话剧《北京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以及它在抗战文学史中彰显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还教育于民     
我们假如要想知道战后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向,必须先把抗战以后我国教育的发展作一个总结。抗战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自从抗战开始到武汉撤退,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教育真正对国家有了贡献,一切知识分子,无论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为战争服务。但是,这种情形持续不多久,便因武汉撤退、政治局势恶化而中止了。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抗战期间的处境、心境及创作动机,使他的小说集中抒发了抗战年月中被战争和人类劣根性合力围困而加剧的人生寂寞,并表达了对战争环境下“无毛两足动物”基于人类自身“根性”而对生命、爱及美的进一步的扭曲、异化、损耗与不珍爱的深切叹惋。  相似文献   

6.
俎宾 《现代语文》2009,(12):70-72
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内容和精神动向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知识分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此时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处于迷失的状态中。这种精神动向决定了他们日后的道路选择和命运。考查这种精神动向,有助于理解知识分子与战争的关系。《财主底儿女们》是一个较好的分析文本,对丈本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形象地看出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内容和命运道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乡土抗战小说在关照农民民族解放意识觉醒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战争也是开掘个人意识觉醒的促进剂。农民在经历了抗战启蒙阶段、独立个体性觉醒阶段后,最终在民族解放中获得了新生。在获得国家政治独立的同时,农民也在抗战的烽火中涅般木,获得了精神独立。这种双重叙事主题体现了对农民与战争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建国前的华威形象阐释是一个独特的文学阐释个案。在以民族解放话语为主流话语的抗战语境里,华威“官僚”身份被漠视,并获得“抗战者”身份。出于抗日统一战线团结的时代需要,华威的官气被淡化、规避;在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边缘化趋势的影响下,华威身上的文人气则被强化突出,华威由此披上了“知识分子”的外衣。于是在抗战的语境中,作为一种意味深长的阐释策略,华威被合理合法地阐释为“抗战知识分子”而没有引起任何质疑。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战需要制定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大力开展干部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干部教育在根据地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它是战争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革命特色,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具有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传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反战知识分子的活动起到了揭露战争问题、维护普世价值、提出解决方案的作用,对于探讨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支流的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抗战文化呈现出多彩的光谱,它既是抗战主题下外来文化与四川本地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共延安民主文化政策在特定空间的灵活贯彻和实践。其斗争经验和贯彻实施,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建国主张,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体系,团结了敌后广大的知识分子,成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后期知识分子奔赴华北、共商建国大计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2.
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出版发行的《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展现抗战相持阶段我党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阵地。它的通讯文章细致地体现了相持阶段党的军事高层的战争策略,而服务于战争策略的这种战争叙事对后来中国主流的抗战文学中的战争叙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松山之战是滇西抗战中著名的大战之一。如今的松山战役遗址内,仍保存着当年丰富的战争遗迹,它们见证了滇西抗战的悲壮,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通过对龙陵松山抗日战争遗址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提出龙陵松山开发战争主题旅游资源,形成独特的战争品牌旅游产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进行的民族自卫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都不同程度地支持、参加了抗战,并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使抗日战争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姚尚右 《巢湖学院学报》2005,7(5):104-108,113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在党中央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及根据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结合抗战实际全面贯彻办学中的群众路线,因人因时制宜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因而在物质条件极端缺乏和战争环境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克服教育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并成功地培养了抗战建国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师生,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为反抗敌伪奴化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瓦解了敌伪教育、坚持了抗日教育阵地,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优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在正确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精辟地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和抗日战争各方的政治目的,并对与实现党和人民抗战的政治目的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原则问题——诸如抗战中的两条路线、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等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说明,从而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对抗战胜利时间先后得出1938年、1941年、1943年、1944年等多种估计,尤其以1943年和1944年论及最多。抗战胜利时间的多变,既表明持久抗战下蒋介石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也是蒋介石对战争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和政治信仰取向的外在反映。同时,它也是抗战结局底定与进程变动的映照和中国抗战深度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影响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与教育的互助之效,对战时教育的任务、内涵、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探究了争取抗战胜利之良途与教育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界对《围城》小说中知识分子群体形象的塑造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小说写的是四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文化下的特殊现实境遏,揭示中国知识分子在人类生存中所体现的基本根性--依附性人格,及其在文化断裂中苦苦挣扎的困顿,由此做出文化复兴的反思:对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