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家庭教育的水平怎样,往往从孩子待人接物的言语中可以反映出来。家长应从孩子呀呀学语时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教会他们使用文明用语,并形成良好的习惯。教会孩子对周围人如何从年龄性别上加以区分,然后正确地使用称谓。比如对年长者,要叫爷爷、奶奶等:对中青年要叫伯伯、叔叔、阿姨等;对比自己大的孩子要叫哥哥、姐姐等。要让孩子见到认识的人主动热情地先称呼,然后再说话,这是起码的礼貌。那种不管年长年幼,一律称呼“喂”的孩子,只  相似文献   

2.
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掉”,使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会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我们提倡“吃苦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叫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是叫孩子吃大苦,受大累。而是要把他们从温室里“赶”出来,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一受挫折,经一经磨难,从而知道稼穑之苦和生活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使孩…  相似文献   

4.
问:孩子偷了大柜里的钱,我们发现后把大柜锁了起来。我们家里原来是不用锁的,这是第一把锁。孩子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就叫《大柜上的锁》,在《蜜蜂报》上发表了。我们读后十分感动。孩子说:“十元钱毁了信任。”我们真想马上把锁取掉,对他恢复信任.但不知这样做好不好?答:锁可以继续挂在大柜上。孩子偷钱是一时冲动,孩子悔过也可能是一时冲动,让铁锁高挂,警钟长鸣,没有什么不好。至于孩子渴望信任,却可以另外找出渠道给予。  相似文献   

5.
枣核儿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们特别盼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这一年,妻子生孩子了,可是生下来的这个小孩儿只有枣核儿那么大。夫妻俩乐得嘴都合不上,给孩子取名叫枣核儿。  相似文献   

6.
两只母袋鼠     
在一片绿树成阴的大森林里,紧挨着有两间小房子,分别住着两个袋鼠妈妈。她们都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叫菲菲,另一个叫佳佳。两个妈妈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菲菲的妈妈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因为她知道:刚出世的孩子,还没有发育好,离不开母亲的怀抱。而佳佳的妈妈总是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去赚钱。她把大森林里的蘑菇收集起来,卖到别处去,有时也贩卖一些松果什么的,赚了好多好多钱。有一天,两个妈妈在一棵橡树旁相遇了。佳佳的妈妈趾高气扬地对菲菲的妈妈说:“你怎么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一点都不想去赚钱?以后总有一天会饿死。”菲菲的妈妈说:“…  相似文献   

7.
Z老师今天出示的例题是:五个孩子上山采野果,大孩子采得最多,小的采得最少.休息时,五个孩子都睡着了.大孩子第一个醒来,将自己的果子塞进其他四人的口袋,放进去的个数与他们口袋里原有的个数一样多.大孩子心里高兴,很快又睡着了.接着,其他几个孩子也依次醒来,和大孩子一样,将自己口袋里的果子塞进其他四人的口袋.他们回家时  相似文献   

8.
放寒假了,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加孩子在学校没有充分展开的生活学习内容,这些都是他们平时欠缺的.我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在假期里做六件事: 第一件事 精读一两本好书,可以由孩子自己选择,然后亲子共读,再交换看法. 第二件事 集中发展一两项爱好,如书法、旅游,剪纸、绘画、下棋、舞蹈等.不仅为掌握技能,更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往往就是在业余爱好中被发现的.所以,这种“玩”实际也是一种学习.  相似文献   

9.
一八六一年五月七日,在加尔各答的乔拉桑戈的高墙府邸里,主人又得了第十四个孩子,孩子取名叫罗宾。这个名字不啻体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而且赋予了实际的意义——在孟加拉语里,“罗宾”是太阳的意思,而这个孩子却真像太阳一样给自己的时代以光和热,给自己的国家和道德和精神以生命。然而,在这个包括所有兄弟姐妹和他们各自的亲戚、一大群儿女和子孙的联合大家庭里,不可能对这个孩子作出特别的安排。他的大姐苏达米妮在给罗宾洗澡时常开玩笑说:“我的罗宾长得黑,不如大  相似文献   

10.
刘俊毅 《大学生》2014,(3):31-31
上班一年了,前半年在国外工作,每个月工资打在工资卡里,国外的生活单位包吃包住没有什么大开销。回国以后,因为家在北京所以下班都住家里。有天,妈妈突然把我叫到跟前,说她朋友的孩子上班儿了每个月都给她钱,  相似文献   

11.
我以为教师也要有厨师功夫,善于加“佐料”。“佐料”恰到好处,教和学才能和谐统一,教学活动也才能有滋有味。试看几位小学特级教师的语文课: 教《海底世界》,开课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把大家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小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这时幻灯打出课题,他们顿时活跃起来。教《小猫钓鱼》,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乐得咪咪叫、蹦蹦跳,老师不训斥,而表扬这些孩子会想象,并让没有叫过、跳过的孩子也叫一叫、跳一跳。老师把他们带进了童话世界里,谁还会淘气呢?  相似文献   

12.
那年春节,我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学着大哥哥大姐姐的样子,壮着胆子点放小鞭炮,点着一颗丢一颗,“叭!叭!”他玩得十分开心。为让孩子玩得更开心点,我说:“我教你玩个新花样。”说着就从地上捡了一只空罐头,竖在地上,准备把鞭炮点着后丢入罐内。孩子一见便叫:“我来!我来!”执意要自己点鞭炮。我拗不过孩子,便交给了他。不料,孩子点着鞭炮要往罐内丢时,因  相似文献   

13.
巴述丽 《家长》2010,(2):23-23,32
朋友经常向我抱怨孩子的任性并述说自己的无奈。朋友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把孩子宠得像小公主似的,恨不得为孩子摘星捞月。久而久之,孩子根本不听她的话,还经常对全家人发号施令,说不让谁在房间里,谁就得马上走出去,否则孩子就在地上打滚儿;而自己的‘阴谋’一旦得逞,孩子则高兴得手舞足蹈。”  相似文献   

14.
目标性学习是针对孩子缺少学习动力、缺少人生目标而提出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只有让孩子有明确的学习、生活和做人目标,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与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目标性学习来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从是否有目标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无目标,随意性进行教育.孩子考试不好,教育一通;孩子犯错了,骂一顿,或者父母心血来潮,就把孩子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教育一番,讲得孩子云里雾里,莫名其妙.第二种是有目标,但缺乏科学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家长的主观目标.例如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有些甚至是为了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而让孩子学这学那.正因为家长主观地安排孩子的各项学习活动,许多小学生比大学生上的课还多,孩子疲于奔命,而且根本消化不了.  相似文献   

15.
三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写作要求,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半独立性写作实践,引导其摸索作文的一般规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从而引导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现在最需要给孩子的就是自由的空间,多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说自己想说的话,多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为了让孩子能在自由的空间里说话、写话,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着.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侯登强老师的《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这本书按照"体恤、陪伴、倾听、激励"四大主题词对故事进行分类,在一个个带着暖意的故事里,蕴含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教师专业姿态的期待. 体恤.这是一种情感的姿态,也是一种共情的智慧. 在儿童遭受各种委屈甚至伤害的时候,教师深沉而自然的体恤之情是具有疗伤功能的——儿童发现老师在自己身旁,在用言行表达着真切的关注,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侯老师的文章中体恤的情感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述:脸上带着笑,眼里含着泪,心里滴着血.在一个个孩子面前他把自己放到低处,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来设想眼前孩子的处境,不断叩问教育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17.
我园小班有个小朋友叫徐滔,家长很宠他,处处依着他,在家里这个菜不吃,那个莱不吃。每餐饭要又劝又骗;孩子呢,讨价还价,甚至哭吵撒泼,弄得大  相似文献   

18.
反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用反语来教育孩子,这种方法常被成人巧妙地运用在对大孩子的教育中,但反语教育用在幼儿园孩子的身上不可取。一次课间休息,班里三个孩子在活动室里大声地叫嚷起来。我正在弹琴,被他们叫得心烦,一气之下,我更大声地吼住他们:“过来!你们在干嘛!叫、叫,叫什么!喜欢叫就在门口叫个痛快!”三个孩子低着头依次站到了门外。“叫呀,叫呀!你们不是有本事吗?叫呀!谁叫得响谁先进来休  相似文献   

19.
要知道孩子再小,可他们也是人,也有尊严,只要他们能听懂好赖话。切记,从那时候,他们听到的父母评价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对他们的尊严、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父母,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都不会"教"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他们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缘故吧。孩子小时候,是百般的娇惯,使孩子养成一种怪癖性格。一旦孩子长大,无从收拾,这时也就没了主见。看别人的孩子如何做也硬叫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不听话,见别的家长如何管,自己也如何管。总觉得,反正我是家长,孩子就得听家…  相似文献   

20.
上课铃响过了,小钟和小张还没有回教室,有同学说是小张把小钟堵在厕所里,不让他出来! 于是派班里两个大胖男孩去叫,指望他们力气大把两人分开后带回来.但等了许久,没有孩子回来.再派出一个机灵的班干部去叫.五个孩子都不回来.无奈只好亲自前往男厕所召回我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