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大联 《文教资料》2014,(27):56-58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坚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产生和演变。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源自屈原,其后经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发展演变。屈原是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产生的源泉,他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为忠君爱国。《离骚》是充分表现屈原忧患意识的首推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从湖湘文化的特征以及影响,特别是湖湘文化内容上看,湖湘文化与地方民族音乐是息息相关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也是地方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地方民族音乐与湖湘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湖湘民族自信心、湖湘民俗节日、湖湘文化产业、湖湘音乐创作、湖湘音乐教育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之所以得以成型和存在,全在于其独特岸异之处。独特性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湖湘文化自不例外。从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将湖南的学术文化现象诠释为“湖南一派”以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就茁壮发展起来。湖湘文化之为湖湘文化,其独特性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自古至今贯穿湖湘文化始终。据我们的分析,湖湘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致有三次孕育经世致用思想的高峰期,并且,这三次高峰期与湖湘文化发展的高潮同步。首先是屈原、贾谊时期。这一时期以屈、贾二…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历史悠久,长期居住在湘鄂渝黔边邻地带,人口有八百多万,在湖南西部就生活着两百多万土家族人.他们创造和传承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土家族民间音乐与湖湘文化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家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湖湘民族自信心、湖湘民俗节日、湖湘文化产业、湖湘音乐创作、湖湘音乐教育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时代的要求决定了高职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观念。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秀地域文化,把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的精神融入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湖湘文化的创新精神,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玉林市具有丰富的地方乡贤文化资源,而乡贤文化又具有垂范乡里、温暖桑梓、践行核心价值、涵养文明乡风等德育价值。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构建本地乡贤德育教育资源库、开发乡贤文化为内容的德育课程、营造彰显乡贤精神的生活环境和开展弘扬乡贤精神的实践活动等途径,能有效将乡贤文化融入到中学德育教育中,使广大学生在乡贤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是地域文化审美化的重要载体。湖湘乡土文学中除了沈从文传统和周立波传统,还有另一种可以上溯至19世纪以来湖湘文化所包含的哲思特质的韩少功传统。向本贵的长篇小说《凤凰台》在地域文化审美化的路向上,继承了沈从文传统的"民俗"言说和周立波传统的"政治"言说的长处,但这部长篇隐隐汲取了湖湘文学中"文化乡土—韩少功传统"的某些资源,更显现出另一种由凡俗生活所展现出的厚重的历史感,并演化为一个隐蔽的反讽文本。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传统和大学教育理念是"大学精神"的两个意义层面,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建构生成的关系。在大学精神再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整合、传承、创新大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合理有效的大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湖湘文化哺育了无数千古风流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子弟在实践湖湘文化的同时,又以不懈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这是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典型。本文以章士钊为例,从湖湘文化对章士钊的影响、章士钊对湖湘文化的认同以及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章士钊的关系,试图说明近现代湖湘子弟,既是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其新境界的创造者,他们与湖湘文化之间是一种"反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产生和演变。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源自屈原,其后经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魏源的忧患意识不仅包括忧国忧民之情,也包括救亡图存、改造社会之思,赋予了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充满浓郁的湖湘气息,体现出明显的湖湘文化精神。唐浩明的作品一方面褒扬实干经世,贬低清议空谈,表现为“学为苍生”;另一方面,于事功之外,主张修身、守静,强调“含雄奇于淡远”。儒家文化的“外王”与“内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心性修炼”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整诠释。可以说,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对湖湘文化精神,作了当代文学史上最为全面、系统、形象的文学诠释,并借此理性回护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媒体报道,在成都被誉为"粽子一条街"的马鞍东路上,有商家挂出一句"雷人"的广告词,"屈原大叔别跳了,吃个胖姐粽子吧"。网友质疑这广告有不尊重屈原之嫌。对于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和屈原精神而言,与其恶搞,不如与时俱进,让屈原精神为我们带来启智醒脑、醍醐灌顶的精神和文化功效,这才更有时代价值。屈原以香草为伴、以圣贤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是一种廉洁品质,廉洁品质则是"工匠精神"的基石.通过对湖湘工匠精神中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等要素的分析,对湖湘工匠精神与廉洁文化内涵进行了耦合性求证.最后得出打造独具湖南特色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即从传承湖湘文化、融入红色资源、服务三高四新等三个切入点着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文化,既有开拓进取、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固守传统,封闭保守的一面.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作为不同时代湖湘精英人物的代表,必然会受到湖湘文化的熏染,在他们身上,传承和展现了湖湘文化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20,(4):117-121
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湖湘爱国主义传统源自深厚的荆楚文化传统,湖湘学人志士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中国近现代书写了无数爱国篇章。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对于当代湖南地区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仍然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当代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湖湘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8日至18日,中华文化联谊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策划和主办了"情系湖湘—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以及大陆嘉宾共二百余人参加了这一文化盛宴,湖湘文化中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传统与忧患意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与担当意识,引起了两岸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该文是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魏萼博士在湖湘文化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作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湖湘文化与闽台文化两种各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如何开展交流与互补提出了很好的设想,特刊发在本刊"湖湘文化研究"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湖湘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文化与湖湘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孕育而成的产物,蕴含着心系天下、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新时代,湖湘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理想信念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从将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助力学生思想引领、丰富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用好用活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在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湖湘红色文化的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仰。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的概念,包含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先进的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在湖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文化产业经济的角度,先对湖湘文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者的内涵与关系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湖湘文化会在哪些方面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后就湖湘文化对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屈原疾恶如仇的个性品质、殉道精神和探索求知的精神,在中国传统人格建构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传统的人格建构对屈原精神的汲取采取了中庸适度的原则。屈原的影响在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中不断地被融化与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