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非常独特。一系列极富个性的道具,或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情景,或创设了典型的环境,或揭示了人物自身的思想意识、性格,或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特征,或使人物形象更具鲜明个性,更具典型性。下面撷取《祝福》中几个道具做以赏析,以飨读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关于妇女解放》中指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妇女真正彻底的解放必须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之后,必须把妇女解放同社会革命融为一体,必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回溯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命运,分析其人物悲惨命运形成的本质因素和社会环境,能够更为清晰地理清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命运把控力与驱动力,为当代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以鲁迅先生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明天》《祝福》《伤逝》《离婚》为原本,分析女性人物悲惨命运的始末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特别擅长在小说中安排“道具”,这些道具或助力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深化文章的主题等。“茴香豆”在《孔乙己》中出现多次,在塑造孔乙己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突显其价位,遮掩其痛苦,表现其迂腐,揭示其凄凉,暗示其人生的谢幕。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相似文献   

5.
“无不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的鲁迅,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善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利用“道具”导引故事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命运的传统。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设置的各种道具,都被赋予了特殊的美学功能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我在该课的基础上,试补充一些材料和分析,以期对《祝福》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祝福》一课的常规教学无非有这样几种方式: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赏析;把欣赏的重点落在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把文章的主题定位在"祥林嫂的命运就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是唯一一篇涉及世俗婚姻的神话小说,小说中的嫦娥也是唯一一个重点着笔的女性形象。纵观鲁迅笔下为数不多却又意味深长、极具时代代表性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在封建礼教下苦苦挣扎而不得生路最终走入死境的苦难女性。而嫦娥形象是鲁迅笔下女性人物命运死路以外的另一种探索,从世俗婚姻中的嫦娥的命运出路去思索女性另一种冲破死路的自我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8.
道具,是“演剧或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等叫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现代汉语词典》第259页)。可人们往往把小说中的有关器物也称为道具。这些器物虽然不在小说三要素之列,却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小道具的配备,就体现了他独具的匠心。  相似文献   

9.
"多憎而少爱",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认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比较阅读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这一尝试。对鲁迅的小说《药》中的夏四奶奶,叶圣陶的小说《夜》中的老妇人,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这三个母亲形象进行了比较阅读,收到了以往单篇教学或一般阅读教学所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时代不同,命运相同。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叶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12.
刘娟  王晓凌 《现代语文》2007,(9):102-10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作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和封建礼教固然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她们自身的思想局限也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她们思想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反抗都有着主动维护旧传统观念的特点,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更使她们的命运格外的悲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其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鲁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作品《明天》《、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力图用“道具”这个概念,涵盖鲁迅小说中博大精深的对“物”的运用,深入分析了“道具”在鲁迅小说中的作用和特殊意义,并以此为契机,切入鲁迅广袤的艺术世界,管中窥豹,领略大师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5.
吴作歆 《文教资料》2007,(14):89-91
本文力图用“道具”这个概念,涵概鲁迅小说中博大精深的对“物”的运用,深入分析了“道具”在鲁迅小说中的作用和特殊意义,并以此为契机,切入鲁迅广袤的艺术世界,管中窥豹,领略大师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17.
一、警惕鲁迅教育“杀死”鲁迅 1.鲁迅作品面临“下课”危机《青年周末》登载的《北京高中语文课本换血〈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后经几家门户网站转载,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强烈反应。媒体的反应虽然表现了部分人对鲁迅的激赏与崇拜,但这并不能挽救鲁迅作品的现实命运。那些教材的编者并非读不懂鲁迅,而是读懂之后的“扬弃”。我不敢肯定,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文本中,最直观地呈现了"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与周扬之关系,并因此最典型地经历了阐释之艰难的,莫过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注,能够从一个具体而微的层面,揭示"鲁迅"在当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