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公共突发性事件中的媒体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严冬的一场大雪让很多北京市民记忆犹新,因为那场雪让首都的公共交通几乎瘫痪,许多人不得不深夜步行回家……2005年新年前后的瑞雪,由于北京电视台启动了报道应急预案。主动融入市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中,从而确保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2.
吾老洞中谜     
计划在冬天吾老洞里暖和时,去洞中探险寻秘。是笔和保刚、安宁相约的初衷,不料腊月正月连降大雪,天寒雪厚路滑,有心践约,天不作美。  相似文献   

3.
雪精灵     
我喜欢雪,洁白的雪,纯净而晶莹。喜欢她的圣洁,喜欢她的宁静,喜欢她构筑的那份淡淡的诗意。置身于大雪之中,你会感觉  相似文献   

4.
胡欣 《记者摇篮》2007,(5):68-69
有道是“正月十五雪打灯”,概言花灯因雪而增添情致,鼓人雅兴。然而我们所在城市的猪年上元节之夕,大雪却御风漫天而来,结果喧宾  相似文献   

5.
雪庄,江苏淮阴(现淮安楚州区)人,出生年月不详,绘画活动主要在康熙年间。雪庄法名道悟,又自称悟,字惺堂。其号“雪庄”来历与他初人黄山经历有关。据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僧道悟由太平人黄山,适逢大雪,他踏雪上山,至清晨立于慈光寺门前,被山僧呼为“雪桩”。此后遂以雪庄为号。又号通源,别号铁鞋道人、黄山墅人、沧溟道者。清初居黄山,绘画30余年,画与弘仁(渐江)齐名。  相似文献   

6.
每当念及陈毅元帅,我总是想起他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是元帅一生品格的写照。所以每当我回忆起陈老总的时候,就自然地联想起高耸挺直的松树形象。  相似文献   

7.
读书时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最是读书的好时间。 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么?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合适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相似文献   

8.
1998年7—8月,长江洪水水位之高,在九江这一段是“史无前例”。九江长江大堤决口震惊了全国,堵口成功振奋了全国。这是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战斗。水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新闻工作者冲锋的号角。为了人民的利益,自觉冲向抗洪前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然。洪水来了1998年的气候,不管是受厄尔尼诺影响,还是受拉尼娜的影响,还是人为造成环境恶化的影响,反正是出奇的怪。春节前,九江市“大雪大寒”,普遍下了一场大雪。雪是那么的大,九江市郊区庐山的雪就深达1米,天出奇的冷。春节过后,九江市又“大睛大暖”,气温…  相似文献   

9.
喀喇昆仑风雪弥漫,边防前线战火军魂,南沙岛礁英雄风采;舍生忘死九八抗洪,三军演习威震敌胆,拥政爱民鱼水深情……八一前夕,由南通军地联合举办的“故乡情——南通籍著名军旅摄影家摄影作品展”吸引了数千名南通市民前来参观,让他们在艺术的熏  相似文献   

10.
1954年冬. 由于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南下,天门县(现天门市)连续降了几场大雪,加上凌雨,雪越积越深,冰越冻越厚.  相似文献   

11.
成文军 《军事记者》2006,(1):I0002-I0002
第一次看到这张题为《雪野拉练》的照片,我被震撼了:在茫茫雪原,拉练的部队官兵在大雪中艰难前行,几面红旗在风雪中飘扬,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好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这不禁使人想到毛泽东主席的那首《减字木兰花&;#183;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相似文献   

12.
《记者摇篮》2007,(4):30-31
3月4日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鞍山。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俗语说:正月十五雪打灯,可这场罕见的暴风雪让市民没了观灯的机会,更没了出行的条件。大雪使我市的道路交通在短期内就陷入瘫痪状态,出租车半路抛锚,公交车不能出库,更多的私家车、公家车停在泊位上任凭暴风雪一点点被埋没。没有任何准备的出行者只能踏着没膝  相似文献   

13.
张晓燕 《当代传播》2005,(6):107-107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已进入了全球传播的时代,“地球村”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都可以迅速通过各种媒介传遍全世界。信息的共享,使得媒体获取独家新闻变得日益困难。因此,各类媒体在对同一新闻事件报道的竞争中,更多地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报道角度。“角度”一词源自摄影学。对同一个物体、人物可以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拍摄,选取的拍摄角度不同,其效果截然不同。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同一个新闻事实,新闻角度选择不同,显示出的新闻价值、报道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 1996年1月中旬,乌鲁木齐市下了一场大雪,采访的记者中有的选择了纯自然的角度,告知人们这场大雪是近10年少有的;有的选择了生产角度,说这场大雪对交通和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有的报道了交通民警在严寒中傲雪值勤的风采。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选择了这样一个角度: 大雪一停,乌鲁木齐50万人自动上街清扫积雪,并说明“下雪就是命令”这一制度在乌鲁木齐已坚持了15年。这一报道角度新颖独特,生动地反映出边城乌鲁木齐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4.
11月1日,深秋的京城骤降大雪。这是钱学森辞世的第二日。来自北京市气象台的消息称,今年的第一场雪罕见地提前,是北京自1987年以来最早的一场初雪。  相似文献   

15.
大雪对寒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会带来很大的破坏,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一些多雪国家都把冰雪科学作为主要的科研课题来抓,投入了很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长城春秋     
去年秋天,唐洪廷去箭扣长城拍片。当他第一次面对蜿蜒曲折而又气势磅礴的长城;当他面对长城内外那层林尽染的壮美山川,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切劳累都烟消云散。当天夜里,下起了大雪。第二天早上3点他就起床冒着大雪开始登山。这时再看长城,与第一天的感觉完全不同,雪中的长  相似文献   

17.
春之感悟     
今冬北方是不是暖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的暖流。那是北方人,确切地说是东北人二十多年来心中所享有的最高的温度。大年初一的天气预报说,南方连日阴雨.而北方天空晴朗。窗外,白雪把太阳映衬得格外艳丽.艳丽的阳光似乎要把大棚中的绿色牵出来,让它遍染于大地,而那蛰伏于大地的绿色已不失时节地把冻土浸润了一半。  相似文献   

18.
“做人不仅要有才气,更要有骨气有志气,像竹子那样,虚心、有节。”2005年3月12日,中国人不会忘记,因为这一天是植树节;这一天,长沙人难以忘却——这一天的大雪是十年来少有的,南方人在自己的城市真正领略到了玉树琼花的壮观;这一天,对于我们三位记者来说是倍感欣慰和温暖的,因为在这一天,记者采访了中国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李焕德教授,真正近距离地感受到什么是一个先进中共党员的风采,什么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具的美德,什么是一个学科带头人应有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作文园地》是本刊的一个老栏目,过去主要是语文老师唱“独角戏”,从今年开始我们要让师生同台、共展风采。期望这块小小的园地能为中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培育文学人才更好地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20.
用“机灵”和“厚重”来概括南北方人的相貌特征,是文学家的描述方式。而为了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则要从人类的遗骸里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