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不少由国内译者主持的中国典籍英译作品相继走出国门,但目前针对这些译本的海外评价研究比较缺乏.本文调查引用《庄子》汪榕培译本的海外作者的评价、发表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书评、美国亚马逊以及好读(Goodreads)网站的读者评价.结果表明,《庄子》汪译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海外英译本相比还有较大距离.目前看,主要原因不在译文质量.本文指出,修订再版《大中华文库》部分译本、借鉴国外译本排版方式、在好读网站推广国内译本、以读者为中心添加必要的注释等,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典籍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蒙学经典之一《三字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生体悟和人伦关系准则,译介历史漫长,译本繁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德语译作由德语为母语的译者自主自发译介,融合译者主体的研究、翻译、阐释、介绍、出版、传播等内容。宏观层面的德语译介传播史梳理和微观层面译本特色分析表明:百余年来,以《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人类多元文化系统中始终对世界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外国受众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和研究,得知《论语》英译本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读者基数少、受众分析匮乏、传播路径单一等,基于现状探索中国典籍的新型传播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典籍+商业化、典籍+新媒体、典籍+留学生、典籍+翻译出版、典籍+战略引领、典籍+价值理念这六种模式可以切实解决《论语》等中国典籍面临的传播困境,为中国典籍“走出去”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理雅各《尚书》两个译本的出版过程,可知理氏译本出版成功的经验在于适应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采用了专业性、学理性的翻译方式以满足非营利性的出版目的。理氏译本的成功出版对于中国典籍的域外传播有着重要启示,即必须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促进非营利化学术书籍的出版、顺应汉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在法国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从节译本到全译本的过程,翻译时间远远晚于西方其他国家,滞后于其他几部中国古典名著.旅法华裔翻译家李治华夫妇翻译的《红楼梦》法文全译本的出版,使法国读者得以一睹《红楼梦》的全貌,推动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在法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促进了《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海外红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李倩 《大观周刊》2011,(37):18-18,23
《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练,其在西方世界是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仅英语译本就有130多种。《道德经》的英译,促进曩中国道家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对《道德经》翻译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阶段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其成功的翻译和传播中吸取经验,以用于其他中国典籍的英译,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吴艳  陈宁 《图书馆论坛》2023,(10):30-39
19世纪初以来,《陶说》《陶冶图说》《景德镇陶录》《饮流斋说瓷》《匋雅》《陶记》等中国陶瓷古籍被陆续翻译成日文,在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国陶瓷、研究中国陶瓷的风潮。上述日译本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分为4个阶段类型,且每个阶段的日译本都有着独特背景,具备不同的版本特点。文章通过对背景以及版本特点的梳理,厘清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古籍日译本的发展历程,明确陶瓷古籍在日本传播的驱动因素,为中国陶瓷典籍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落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典籍浩繁丰富。作为积累、传播文化的出版活动也源远流长。大量的特别是早期的出版活动文献资料散见于古代典籍和图书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很少有人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编纂,有些尘封已久的珍贵资料已经散失,十分可惜。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曾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出版史的著作。出版史家张静庐曾辑注了一套《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共八册,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的重要参考书。然而,相当长时间,却少有这类著作出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出版事业的繁荣,出版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活跃喜人的…  相似文献   

9.
献县胜世堂是天主教在华的主要出版印刷机构之一.献县胜世堂印刷出版了大量中西文化典籍.这些书籍丰富庞杂,包括基督教神学典籍、汉语学习字典和教材、中国民间文化、汉籍译本、报纸期刊等.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秦汉时期不甚称引。魏、晋以降,玄学兴起,魏晋文士,喜谈老庄,蔚然成风,《庄子》一书始而盛行。晋朝为《庄子》作注的有向秀、郭象、李颐、李轨等,各种注本的卷篇数都不相同,向秀注二十卷(?)十六篇,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这一时期注《庄子》者虽多,但未有能超过郭象者,正如陆德明所说:"唯子玄(郭象字)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徐仙民、李弘范作音,皆以郭本,今以郭为主。"(《经典释文》)于是其他的不同卷本也就自然被淘汰了,现存只有郭象注的《庄子》三十三篇。《庄子郭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本《庄子》资料(包括内容属于《庄子》白文、郭象注本及《庄子》音义的残卷)有:P.3204《逍遥游》、P.2563《大宗师》、S.796《胠箧》、S.1603《天道》、书道本《南华真经天运品第十四》、P.2508a《南华真经刻意品第十五》、S.  相似文献   

12.
李耀 《东南传播》2021,(10):92-96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921年成立的世界书局,是旧中国经营规模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很有影响和实力的民营出版机构。世界书局和商务、中华一样,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刊行。抗战以前,书局出版了大量经史子集类古书,影印的《十三经注疏》、《经籍纂诂》、《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四史》、《资治通鉴》、《昭明文选》、《诸子集成》、《元曲选》等。  相似文献   

14.
奚景鹏 《出版史料》2009,(3):101-107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经过毕生的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资本论》,于1867年在德国汉堡出版了第1卷。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1885年出版了第2卷,1894年出版了第3卷。《资本论》的出版,震惊了世界,曾翻译成多种文本,广为传播。但是《资本论》传人中国较晚,1920年到1936年,才有七八种中文节译本。直到1938年才有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多年来,关于《资本论》中文译本的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多啃名著     
《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社)如果让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只挑一本最爱,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庄子》。而在汗牛充栋的解庄读物  相似文献   

16.
杨荣广 《出版广角》2015,(14):114-116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与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源泉,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出版必然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必然涉及我国固有意识形态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及文本的接受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杨氏夫妇译介的《宋明平话选》,指出典籍外译中译者必将受到原语意识形态和译语意识形态的双重审查,从而阐明意识形态在典籍对外出版和传播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刘松  夏登山 《出版科学》2023,(2):97-104
自1858年《墨子》首次介绍到西方后,历经百年跨语际翻译出版,跻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系列丛书》《企鹅经典》《牛津世界经典》等西方权威经典丛书之列。《墨子》在西方的经典化离不开西方出版机构的大力推介。非营利性大学出版社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强调译本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使得《墨子》更容易进入教育场域,获得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成为学院化经典。商业出版机构则在图书设计、营销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十分看重译本的可读性,因而极大提升了《墨子》在普通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使其经典地位得以赓续。考察《墨子》英译出版史,重点分析西方商业出版社市场化运作和大学出版社学术性出版在其经典建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力量的出版界提升出版内容吸引力、国际竞争力、传播影响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霍福红 《青年记者》2012,(18):106-107
我国学者对新闻史的研究大多是根据历史学的年代划分进行断代史的逐期研究的.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而新闻史的研究则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在《上海闲话》一书内出版的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报刊史著作;1924年在美国纽约用英文出版的王英斌的《中国报刊的兴起》是我国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报业发展过程的新闻史著作;1927年9月在上海出版的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是我国第一本通史型的新闻史著作;而同年11月在上海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则代表了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新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曾多次再版并有外文译本,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9—2000年,编辑学界有几件值得注意的事:按时间先后,中国编辑学会筹备创刊《中国编辑》(河北教育出版社承办,邮局发行),10卷本《中国出版史料》辑注工作起动(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出版史料》新刊创刊(开明出版社出版,自办发行),国家“十五”重点图书、社科基金项目8卷本《中国出版通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起动。至今《中国编辑》已出版4期;《出版史料》已出版6期;《中国出版史料》已出版5卷,其余5卷不日即可出版;《中国出版通史》已有3卷交稿。热气腾腾,可以说是乔木同志建议开展编辑学研究20年以来,预示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