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韬奋同志当年接办《生活》周刊时,曾公开提出要把这份刊物办得“没有一个错字”。他知道这是非常难的,但还是决心以此为“鹄的”,为此,“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每期校样要三次,有的时候,简直不仅是校,竟是重新修订了一次”。这里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新闻史上,许多著名报人在办报实践中,自觉地充当社会公仆,“真诚地和人民群众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他们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分忧解愁,在读者群众中很有口碑。 著名报人邹韬奋热爱读者,尽心竭力为读者大众服务,使他所办的《生活》杂志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服务精神”。韬奋从接办《生活》起就强调要为读者“竭我智能,尽忠代谋”。1930年9月,生活周刊社设立“书报代办部”。开始只是为读者代购书报,后来发展到为读者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各种服务项目,不取分文报酬。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韬奋增辟了“读者信箱”专栏,无限热诚地为读者答疑释难,分忧解愁,“信箱”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家庭,职业、教育等,以后又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韬奋“把读者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他答复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一点也不肯马虎。他每年收到的读者来信总在两三万封以上,以后到1932年间,  相似文献   

3.
周韬奋先生当年在接办《生活》周刊时,曾公开提出要把刊物办得"没有一个错字"。这是非常困难的,他"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每期要校样三次,有的时候,简直不是校,而是重新修订了一次。"这里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敬业精神,更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应该学习韬奋先生的这种精神,做不到一个字不错,也要尽量减少和避免错误,精益  相似文献   

4.
从《生活》周刊剖析韬奋的广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运锋 《新闻大学》2000,2(3):107-109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教社创办于上海。在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战士、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接办之前,该刊每期只印两千份左右,且大多赠给职教社社员。自1926年10月24日第2卷第1期起改由韬奋主编后,该刊销量迅速上升,至“九·一八”事变前,已增加到12万份;“九·一八”事变后,更增到15万5千份,创当时全国杂志发行量纪录。探究韬奋办刊成功的原因,许多文章已指出这与韬奋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他在事业中的创造精神及当时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此外,如果从报刊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生活》周刊而言,韬奋在广告经营上的成功也是该刊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韬奋所  相似文献   

5.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吴玉章同志曾说:“近代中国文化界,在新闻事业、出版事业上,最有成绩、最有创造能力的,要算邹韬奋同志。”的确,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韬奋创办新闻出版事业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接办《生活》周刊的时候,《生活》周刊还是个“怪可怜似的”、“零仃孤苦的孩子”;他接办以后,短短几年竟“风行海内外”,在全国杂志界首屈一指。1935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把看读者来信当作最快乐的一件事情。他接办《生活周刊》后的第一期,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几乎每期都刊登读者来信,内容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8.
杂志的风格     
杂志的风格是杂志的生命。一份杂志创办以后,应该展现与众不同的风采,才有可能以自己的花色和芳香吸引读者,在杂志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与人雷同,别人取代了你的位置,你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韬奋总结办《生活》周刊的经验时曾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千人千心,百人百面,杂志也一样,应该不苟同,不盲从,自…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伟大先驱、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摆脱出来,自觉向产阶级立场转变的典型。韬奋早年在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转入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他1921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华职工教育社工作,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生涯。在长达20多年的笔墨生涯中,他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  相似文献   

10.
文化老照片     
1947年6月,生活书店香港分店在皇后大道中开业,总经理徐伯昕邀请曹吾(曹辛之)为韬奋先叶三画一肖像,挂在门市,读者进门,一抬头就见到韬奋先生的肖像。抗战时期.曹辛之去重庆生活书店担任《全民抗战》周刊的美术工作,曾经与主编《全民抗战》的韬奋先生朝夕相处。这幅肖像画.他生动地刻画出韬奋先生的外貌特征.又能表达其内在的坚  相似文献   

11.
创刊于1994年的《三联生活周刊》是一本综合性时政新闻类周刊,它和邹韬奋先生在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一脉相承,并秉承了《生活周刊》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托三联书店在人们心中的品牌优势,是一本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刊物。因此,从一开始,它便有着自身的优势,有着作为一份精英刊物的责任和使命。也因此,它一创刊,就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受到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新闻类期刊的代表。和其他刊物相比,它有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没有传统报道的严肃,相反却有中国知识阶层的睿智和个性。从栏目设置上我们就可看出一点端倪。《三联生活周刊》是综合性时政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新闻类周刊早已有之,但直到近几年才悄然形成声势,出现了一批深受读者青昧的新生代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是其中的有代表性的刊物.本文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与<中国新闻周刊>比较分析,总结出两者在读者定位、市场定位、栏目设置、内容和风格方面的特点,以此来探寻我国新闻类周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时期,韬奋与生活书店的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这是因为韬奋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不到20年中(1926年lO月至1944年7月),以40部著译、1000余万字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并编辑出版了《生活》、《大众生活》等报刊,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园地,给读者特别是青年以启迪和力量,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集编辑、记者、出版家于一身,以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为我国现代文化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来,市面零售刊物中多了不少新闻周、刊(其中大多冠以周刊名.实则是月刊或半月刊)如《焦点》、《新民周刊》、《新周刊》、《南风窗》、《深圳青年》(后两者不是新创刊的,也不是周刊,但其新闻性并不逊色于以上周刊,所以笔者将其列为新闻周刊一类。——自注)与曾经独居零售市场的生活、文化类期刊不同,在于其新闻性,与其它杂志的悠闲、修养功用不同,有强烈的干预社会和追求理性的风格,使人耳目一新。不这笔者作为一名报人,更多的是考虑新闻周刊对报纸的冲击或启示,或许我们要问——该从新闻周刊中学些什么?报纸要尽快出彩报…  相似文献   

15.
各位同志: 我非常高兴今天参加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周年的纪念会。这三家书店,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老一代的同志,在青年和中年时代,差不多都读过这三家书店的出版物,特别是韬奋同志主办的几个刊物,象《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这些刊物在群众中有着很大的鼓动力,它代表了人民的声音,对于推动抗战,实行民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团结一切进步力  相似文献   

16.
王福河 《传媒》2001,(9):50-50
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语文期刊已逾百家,覆盖的中学生读者多达2000多万,是我国期刊方阵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 尽管语文期刊发行状况优于其它学科教育杂志,但与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的综合类、生活类杂志相比,仍是发行小户。绝大多数语文刊物月发行量不到5万份,超10万份的屈指可数,而综合类、生活类青年刊物,如《辽宁青年》《初中生》之类,发行过50万大关的早已争辉大江南北各省。同一市场,发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夜读邹韬奋     
邹韬奋认为,要吸引读者,不但内容得精彩,"而且要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写出来",尤其"要使两三千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两三万字的作品"。最近,笔者夜读有关邹韬奋办报办刊经历的著述,颇有所感,尤其是他讲到的一些"新闻背后的新闻",更令人深思。笔者对于这位进步新闻人的印象,主要来自他接办的《生活》周刊。短短几年间,一个发行仅2800份(而且主要是赠送)、中华职教社主办的侧重个人修养的小刊物,就发展成为发行15万份、影响极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刊物。这是怎么办到的?邹韬奋在《经历》中有很精彩的叙述。  相似文献   

18.
正九一八事变使邹韬奋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在共产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靠近了党。《生活》周刊从此办得有声有色,发行数量达到十多万份。韬奋的言论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影响。1932年7月,他又创办《生活》分店。出版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书籍,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重要的进步文化阵地,许多共产党员为这个书店工作。夏衍曾说:"邹韬奋的转变,完全是胡愈之的功劳。韬奋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韬奋是做出了杰出成就的编辑工作者。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以后,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此直到1941年12月8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被迫停止编辑工作。这期间,除了有两年一个月的时间流亡国外从事记者采写活动,有8个月时间被关在苏州监狱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埋头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先后主编了《生活》、《大  相似文献   

20.
刘威 《青年记者》2017,(11):114-115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恢复生产和生活建设.上海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城市,是反映民国市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上海文化界在战后迅速地恢复了生机,《上海文化》就是一份反映当时上海文化生活的刊物.从其创办到停刊,虽仅一年时间,但其关注当时中国的文化界动态,举办了上海文化界检讨座谈会、小报化周刊问题座谈会、战时战后文艺检讨座谈会、中苏文化检讨座谈会、当前教育现实问题座谈会、日本问题座谈会、新闻自由问题座谈会等,并在刊物上进行了跟踪报道,为民国文化业在战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研究上海和民国在抗战胜利后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