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等效理论由来已久,一度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时至今日,各家对等效翻译本质的理解仍是莫衷一是。本文共四章,从四个方面对等效翻译进行了再思考,包括:回顾等效理论的由来,并对等效理论作总的概括;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与等效理论加以比较;运用等效理论分析翻译过程中“准确”和“通顺”的辩证关系;最后说明等效理论是有益的翻译指导理论,但对于它的探讨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再谈“信”     
熊莉芸  吴素萍 《科教文汇》2007,(5S):203-203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建瑶  王晓 《科教文汇》2008,(25):244-245
鲁迅一位有创新思想的翻译家。他提倡直译和保存原作的风姿,是早期提出“异化”翻译策略的翻译家之一。他最初采取“意译”翻译策略,后变为“直译”,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异化”的翻译观。鲁迅继承和发展了各翻译流派的翻译思想,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贝可钧 《科教文汇》2009,(4):235-236
Peter.Newmark提出的“翻译单位”概念的理论对汉英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汉语“连动式”意合的特点,决定了在汉英翻译中应以语段作为翻译单位,并运用若干翻译策略以“形合”的特点体现在英语译文中。  相似文献   

6.
上官燕 《中国科技信息》2007,(6):178-179,181
本文借鉴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探讨了作为号召型文本——广告的翻译标准问题,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同于传统译学所特有的“消费者第一”、“二次创作”原则,并以此为理论基础解释了广告翻译具体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马东敏 《内江科技》2007,28(9):62-62,113
“等值”是翻译标准之一,本文从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的不可译性问题,并进一步论证“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乾坤 《科教文汇》2008,(13):184-184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因此说研究翻译原则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10.
魏羽 《情报科研学报》2013,(6):615-617,624
如何在翻译中有效突出信息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奈达认为,“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让读者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的目的,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灵活地翻译.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文译文存在着不少问题.作者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针对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简介的英文译文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评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卢静 《科教文汇》2009,(13):234-235
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殷华 《科教文汇》2008,(13):185-18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肖小燕 《科教文汇》2008,(3):139-139
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又要“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更要读来“像原文一样流畅”。朱纯深在翻译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实践了著名翻译理论家Tytler的这三奈翻译标准,成功地传达了《匆匆》的思想内容,再现了其诗一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易松明  陈志杰 《科教文汇》2008,(21):233-234
在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策——异化和杂合提出的文化背景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差异性的诉求以及对民族性的批判都是从强势文化的视角出发,必须从民族文化的现实状况出发选择翻译策略。“杂合”是一个中立性的概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因此,本文提出以“拼贴”取代“杂合”,以凸显翻译中的权力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燕茹 《科教文汇》2008,(30):238-239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关联理论最早是由斯博伯和威尔逊提出的,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语言活动。然后,格特最早将这一理论运用在翻译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却很少。本文从归化异化定义入手。通过对关联理论翻译观的阐释,着重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争端,最后得出关联理论能够解决这种争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国外几位著名学者对于翻译心理的研究和见解,包括“出声思维记录”(TAPs),释意派的翻译心理研究,贝尔的翻译过程理论。这几个学派的翻译研究理论都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借鉴一些心理学理论和原则。本文通过归纳综述国外这几位著名学者对于翻译心理的研究和见解,希求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共同推进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变译正名     
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在申请国家“九五”社科甚金规划项日“变译理论研究”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变译”这一概念,使导“变译”一词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作为一种翻译方式,“变译”早就存在,并被许多翻译工作者广泛使用,只不过翻译界一直不肯承认“变译”的地位,将其等同于“误译”,总让它以“反面教材”的形象示人,笔者认为现在有必要为“变译”正名,主张翻译界应该正确认识“变译”、对待“变译”,重视“变译”研究,本文试从三个角度论述“变译”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论者大都以丰厚的翻译经验为根基,提出一系列翻译理论。法学翻译也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实践着的一项“正在进行着的活动”,本文所关注的是以法学翻译的描述性调查为基础,对当下法学翻译界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孔韶辉  郝亦佳 《科教文汇》2008,(16):173-173
韩礼德“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众多翻译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发展为背景,进而分析哈提姆和梅森对此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