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每天接触和体验陌生和新鲜的事物,与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打交道,这正是记者职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但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念的采访对象那里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事实?如何在纷纭变化的事态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和把握采访思路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记者在采访中进行“角色换位”,以获取新鲜的新闻素材.记者如何在工作中做好“角色换位”呢?  相似文献   

2.
时政记者与同行有什么不同?一个不同点也许是计时单位.时间是一年一年过的,年关前的人们一如从前,开始伤感,开始盼望.但在时政记者眼里,或许以5年为计时单位更为准确.党的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五年一次的节奏牵引着每一位时政记者的职业脉动.5年就如温度计的一个个刻度,记录着时政记者职业温度的起落与临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大量记者投入社交媒体,成为新兴的在线行动者.这是在哪些结构性力量的作用下展开的?他们的实践又因此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本文认为,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权力控制、组织利益、个人诱惑呈现出新和旧的交织.职业新闻人群体在这些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成为行动者.在记者实践和中国场景的互动中,“职业抗争”成为了极有效的话语策略,帮助记者跨越职业伦理约束,从记录者转变成行动者.  相似文献   

4.
"心理恐慌比的实际影响要重" 中国记者:金融危机对广东报业市场产生了什么影响?您如何看待中国报业今后的发展? 梁国标: 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相当明显.报业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难以独善其身.广东报业市场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在很多人眼里,时政记者的工作是神秘而令人羡慕的.跟随领导人出国访问、出入大场合、走红地毯.真是这样吗? 张晖: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其实这些只是时政记者光鲜的表面.  相似文献   

6.
从访谈结果总体上看,驻华外国记者的看法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在中国的工作环境日益改善.比如:采访比以前更容易,采访时遇到的干扰比以前少等.这种积极评价主要来自在中国工作时间较长的外媒记者;第二,外国记者普遍认可中国外交部做出的贡献;第三,采访政府高官仍然是挑战;第四,与在北京不同,外国记者在中国其他地方采访有时会遇到某些地方官员干扰;第五,西方记者与亚洲记者观点不同.一些来自亚洲国家的记者认为西方媒体确实对中国有偏见,而西方媒体记者普遍否定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7.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您在记者生涯中一直很重视调查研究,并且因此写出了很多有反响的稿件.您最早是怎样意识到新闻调查研究的意义的呢?  相似文献   

9.
赵畅 《青年记者》2017,(26):38-39
在体育圈,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同样被粉丝关注,他们是传递体育信息、进行赛事预测的重要群体,他们是体育界的“二级明星”——体育记者.在微博时代,体育记者有自己的粉丝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育记者的粉丝群与体育记者所喜爱的球员的粉丝群有高度的重合度,但又不尽然.体育记者的粉丝群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职业性的信息传递中介会吸引粉丝?下面,笔者以“中国网球记者第一人”张奔斗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1993-2016年总理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的文本为研究样本,对境外记者的提问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记者提问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且不同时期境外记者的提问也有着不同的特征.通过境外记者的提问,可以观测地区因素对新闻实践的影响,考察境外媒体观看中国的方式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一本"作家版"的《中国农民调查》曾引起关注.我始终认为,比起中国作家,中国记者对国情应该有更深厚的积淀、更敏锐的思索和更准确的把握.那么,为什么不能写本"记者版"的《中国农民调查》呢?  相似文献   

12.
如果要问,谁是报道今日中国的境外资深记者,路透社记者林洸耀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作为菲律宾籍华人的他,在台湾,大陆和国外从事新闻工作长达30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颇懂中国的人情世故.诸多优势的叠加让这位记者在报道中国时独具慧眼,许多作品至今让同行艳羡不已.1997年,他是第一个报道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去世的记者之一;2007年,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召开前,他准确预测并提前报道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名单.是什么让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如此游刃有余,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最近,我们在林洗耀先生家中与他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与"主持人"是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在哪里?镜头前的表现是否可以作为区分记者与主持人身份的因素?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涉及大到社会时代背景,小到一个台、一个节目的定位以及采制模式,还有记者与主持人的成长等诸多层面的复杂因素.只有追根溯源,将这些话题的讨论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坐标系中,才有可能看清其发展的脉络与现实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5.
记者是谁?记者何为?我相信每个记者对此都会有不同的回答。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在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也应有着不同以往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朱文轩 《青年记者》2006,(17):51-51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遭遇富士康索赔3千万,这是全国目前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者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此事件虽一波三折,但财大气粗的企业直接针对记者个人,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给记者造成压力,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8.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记者这个行当,究竟需要些什么人才?是才高八斗文思敏捷的?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是腿脚勤快勤能补拙的?好像需要可是又远不止。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还得具备这样的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  相似文献   

20.
传馨 《今传媒》2017,25(10)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蔡教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刊的采访.十八大正式提出"美丽中国"国家战略,如今过去了几年,您作为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的所长,该项目取得了哪些突出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