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司马迁在对待天命问题上受到孔子“纪异而说不书”态度的影响,主张保持天命的深微与崇高特性,反对将天命教条化和方术化,反对滥用占星术。这种天命崇高的思想是司马迁既提倡天命又揶揄和贬损神仙方士、阴阳家和不合规范的占星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究天人之际”作为《史记》的创作宗旨之一 ,是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这一思想主要受司马迁的易学、师事董仲舒、道家思想及史官职责影响。但体现在《史记》中的“天人”之学 (天道、天命、堪舆之说等 )却由于其独特的遭遇与体验而充满矛盾性 ,从而形成了《史记》的一个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吴宏岐、王元林教授等著的《司马迁与中国地理》一书,2006年9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5章,22万多字,内容涉及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史记》与中国自然地理、《史记》与中国人文地理、《史记》与中国区域地理和地图学、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渊源五方面,比较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史记》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意义和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我院图书馆徐日辉副研究员所撰学术专著《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构成。其中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篇,是纪、传之外专记朝章国典的大政之要,实为八门不同类形的文化专史。其影响之大使后世二十四史纷纷效仿,并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扩张,产生出“十通”、“会要”、“会典”等一大批政书,成为八书的延续和左右大军,与纪传、编年三足而立,其内容与数量之…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现实政治的利弊得失 ,并将其在“李陵之祸”后的认识、情感融入其思索之中 ,最终形成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思想。其治国思想内容丰富 ,认识深刻 ,极具现实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 ,不仅从理论上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 ,而且精心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9.
《太史公自序》一般简称《自序》,是《史记》全书的总论,也是一篇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的自序传论文.全文七千八百一十二字,记载司马氏世系及司马迁传略,但主要篇幅是对《史记》一书的自注和提要.《史记》是司马迁一生心血的结晶,是他对于历史的最大贡献.所以《自序》实即作者自述的思想体系,是研究司马迁思想和《史记》价值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全文可分七个段落.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学原理本于《六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班彪班固批判司马迁史学崇黄老而薄《六经》后,近两千年来赞成和反对者均大有人在,并且双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是很少有人从中国史学形成时期的学科模式,司马氏治史家学的信念网络,司马迁史学的理论、方法论结构去证实或证伪班氏父子的批判。而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司马迁史学理论的前提只能是《六经》,并且阐明了一个被忽视了2000年的关键问题——司马谈在哲学观上虽崇黄老,而在史学观上则尊周孔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13.
在《史记》中,特别是在《史记》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系统地总结了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经济的正确主张和进步观点,对阻碍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辩证地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发展经济观。1在《史记》中,司马迁倾注了对承平时代的向往,对战乱时代的怨愤。从秦末汉初到司马迁时一百多年,大致经历了离乱——承平——战争的过程。秦汉之际,“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争战不断,“丈夫从军旅,老弱移粮饷”,①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财货消耗殆尽,以至于汉朝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②从汉兴到景帝七十多年,虽然中间有一些小的战争,但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他首创纪传体史书范例而著的《史记》一书,为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叙事,上自三代,下迄秦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尊重史实,忠实记载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正如西汉史学家班固所推崇的那样:“服其善序事理,辨而平华,不质而不俚,其文值,其中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为司马迁坚持“实录”的治史态度,其《史记》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以致史学界有些学者同人还积极呼吁应建立专门的“《史记》学”.那么,对于我国西周时期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为他树碑立传的呢,本文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以供方家里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德治”伦理思想的发祥点.周之代商,其“维新”之处不仅表现在西周“天命”观上的变化,更体现在西周“德治”观念的自觉.与殷商神权政治不同,周人开始注重人事进取精神.始于“德治”观念自觉,西周社会上层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德治”伦理思想体系,包括君王道德、道德榜样、道德教化、道德修养、道德礼制等内容.以“德治”思想为基石,西周社会最终得以确立一套以恭敬畏惧、勤俭无逸、孝友惠爱为核心的“德治”道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从汪懋麟的《百尺梧桐阁集》、《百尺梧桐阁遗稿》、《锦瑟词》和汪氏诸多亲友、交游的别集、年谱、传略,以及史书、方志、家谱来看,谱主生于明崇祯十二年,卒于康熙二十七年,这段时间正是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的剧变对其思想、心理、性格及著述的形成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且谱主交游广阔,结交的人物较多,这对谱主思想和学术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部分讲述其进京,被选授内阁中书舍人及与聚集京师的文人名士的往来,而其学识、诗文随之深博精进,声名益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并对中国养生理论和 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崇尚六经的文化,六经就是《诗》、《书》 、《礼》、《易》、《乐》、《春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翻阅大量相 关的文献资料来揭示《诗》、《书》这两部经典对儒家养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因李陵之案而受腐刑,但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挫折中奋进,完成了创造性成果《史记》,这种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立传,赞扬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优秀品德,对他们在历史上因“儒、墨皆排摈不载”而久久湮没无闻和遭受汉家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惋惜。这引起了班固的不满,他在《汉书·司马迁传》后责备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认为司马迁对游侠的肯定和赞颂是错误的,违背了“圣人”的是非标准。班固在《汉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