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英文名称)——既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新文化特征。美国的《未来学家》杂志在1996年1—2月号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技术未来》的文  相似文献   

2.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是英国功能主义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经典著作。其基本内容是记述新几内亚东部的南马辛区域所特有的库拉活动,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从而全局性的揭示出当地特有的文化活动。通读这部人类学民族志后对于田野调查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苏联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在去世前一年(即1969年)写了一本名为《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书。这本书有一个简短的前言和两个重要部分。第一部分题为《欢乐的学校》,写的是一年小学预备班的工作;第二部分题为《儿童时代》,写的是四年小学的工作。在《儿童时代》中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观点。现将其主要观点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牡》和《罗》)是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它们出现于大约相同的年代(《牡》1598年,《罗》1594年),然而却出自于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伟大剧作家之手.一为我国明末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年);一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年).两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于爱情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而且都敢于冲破当时统治者的樊篱和剧坛教条,一反陈规陋习,谱写出充满强烈反抗精神的中西爱情之曲.三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已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世界剧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86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发表了教师—实验家第一次座谈纪妥《合作教育学》(译文载本刊87年第4期)之后,引起苏联报刊和舆论界的极大关注。其间,出现了第一次针锋相对的论战,反映在本刊1987年第5期译载的《创造的权利》和《科学与实践的结合》等文章中。1988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又发表了第二次座谈纪要《个性的民主化》(译文载本刊88年第4期),再一次引起论战,反映在本期所载的两篇文章中。一篇题为《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虚构》,作者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В·Т·利乔夫;另一篇题为《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利哈乔夫的虚构》,作者是苏联《教师报》主编В·马特维耶夫。现将两文同时发表,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6.
霍曼斯(G.C.Homans)、布劳(Peten M.Blau)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社会交换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研究过权力现象.原著作者在《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acl Theory)一书中分别介绍了社会交换论的这两位大师关于权力的基本主张,指出二者间的有关差别,并比较了当代社会交换理论的权力观与功能主义的权力观、冲突论的权力观的差异.原作对认识权力的起源、本质、权力的合法化及其被反抗的过程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8.
生物哲学人类学是哲学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也是哲学人类学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的主题.生物哲学人类学试图从生物学领域内寻找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关节点,用人的特定的生理结构去解释人的全部活动和属性.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伦、波尔特曼、尤克斯库等.阿尔诺德·格伦(1904-1976),德国生物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生物人类学家,他在自己所著《人,他的本性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1940)、《人类学研究》(1960)等著作中,提出了生物哲学人类学最一般的原则.本文仅以他为线索,对生物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9.
胡森(T.Husén)主编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人类学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论、文化分析、田野研究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白宪娟 《天中学刊》2014,29(6):86-90
闻一多新颖独到同时又功力扎实的《诗经》研究,成就了其在现代《诗》学史上大师的地位.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以寻求《诗经》本身“诗”的本真面目为终极目的,综合运用训诂学、现代语法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文字校勘、词义训诂、意象解析中渗入审美阐释,在极大破坏传统《诗》学的同时重建《诗经》阐释系统.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体系为后人广泛借鉴.同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1.
艺术人类学立场与美学新思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Art)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但声势可观,而且在学科建制上也逐步得到健全和巩固,如复旦大学中文系1995年始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本科生系列课程《人类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等,1998年始招收这方面的硕士生,2001年开始招收艺术人类学方向的博士生。此外,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人类学和人类起源的一些问题时,首先需要说明我们准备采用的方法,就是我们准备从人类学的现有的科学成果的具体事实开始,而不是从某一种概念象人的定义、社会的定义等等开始。列宁教导我们,要“从头开始,而不从尾开始;从分析事实开始,而不从最终结论开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5页)。毛主席也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55页)。《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涉及人类学的部分有[札记和片断]的[科学历史摘要](第150页),论述了人类学的性质和内容,[论文]中有一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第137—148页),专门论述有关人类起源的问题,另外在“导言”中也提到这个问题(第15—17页)。  相似文献   

13.
我在《长江水利教育》1989年第4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论文,其中有一小错(118页,第3行)应纠正如下:又:黎祥族同志在《长江水利教育》1990年第3期(即1990年第3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数学启示》的论文,有一小错(56页第2行)应纠正如  相似文献   

14.
<正>[专家简介]周永河,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民俗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与饮食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坚持对韩中日三国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东亚饮食相关文章。著有《饮食人类学》《美味世界史》《置辩饭菜》等。[编者按]周永河教授是韩国知名的饮食文化学者,长期致力于对东亚地区饮食文化的考察和整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出版了《泡菜的文化人类学研究》(1993年)、《饮食战争文化战争》(2000年)、《绘画中的饮食,饮食中的历史》(2005年)、《东亚饮食文化的历史与现在》(2009年)、《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看韩国的历史与文化》(2011年)、《餐桌  相似文献   

15.
马林诺夫斯基是现代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名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他基于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客位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原始信仰,也就是采用功能主义理论解构、重组了巫术、科学、宗教、神话及其相互关系。其思想游走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并联系地看待两者的辩证关系。这种功能主义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探索价值,当然,也存在不少局限。  相似文献   

16.
沈括数酒坛     
沈括(1031年—1095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艺术、史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相似文献   

17.
在参加1989年安康市城区高中招生语文阅卷(作文题为《一件不寻常的事》)和抽查1989——199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作文(题为《趣事》)试卷中,发现选材不符文题的文章居多,暴露出的情趣偏狭、格调低下、思想性差的问题。不能低估和忽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作文教学中“文”与“道”结合不紧; 二是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是不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四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欠力; 何以改变上述状况呢?  相似文献   

18.
苏联教育部副部长B·亚戈德金在苏《国民教育》月刊1981年第3期上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干部决定一切》。文章总结了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普通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状况,颇有参考价值。这里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一篇文章,内容无异,在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先生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二中题为《雪堂记》。而在一九八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中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松龄生先点校)《东坡志林》中竟题为《雪堂问潘邻老》。孰是孰非?不能不辨.一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坡七集”不载。但是,同书所附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条下曾提到过它:“《雪堂问》云:……”.这个《雪堂问》到了明朝人赵开美的手里.就改为《雪堂问潘邠老》,出现在他刊刻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卷四中了.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