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微观叙事"对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及最终实现知、情、意、行共长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全记心上》一课为例,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微观叙事"的教育策略,"微观叙事"的德育主题应链接课程与学生生活,并以"微线索"串联大情境,以"微活动"增强体验性,以"微话题"提升思辨性,实现学生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学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教育,帮助中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如何优化德育过程,抓好德育建设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优化德育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形成信念,落实行动德育过程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和变化密切相关,有三个环节需要重视:认知是基础、载体;情,就是情感,它是人们心理上所认识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感体验;行,就是落实到实践和行动中。德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  相似文献   

3.
"知、行、情、意"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除让未成年人科学地"知"外,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踏实地"行",并且在"行"中增强情感体验,磨练贯彻"知"的意志,使其达到自觉状态。这样,未成年人的修养和品格才能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内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它是与课堂教育相衔接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是备受教师青睐的德育新路径,其依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文化涵育原理,在更新课程理念、转换活动方式、变革评价思路的基础上,遵循探究性、开放性、融合性、系统性等原则,按照"知—情—意—行"步骤,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与德育结合起来,提高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促成道德行为四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和谐的统一体.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高质量的文化体验活动,将德育与文化更好地进行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立媛 《中国教师》2014,(18):32-33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等方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由他律到自律,由教化到自省是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不仅是一种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感知-体验-明理-导行"的心路历程,情感因素特别是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低效现象的症结是德育要求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其中关键是未能形成有效交汇点。叙事德育是近年来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经探讨和总结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情境德育作为德育方式,属于情感德育范式的组成部分。按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德育实践活动中,创设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情景,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丰富情感体验,培育情感品质,奠基"意义建构"价值基础,进而调整和改善自身思想品德结构。因而,高校情境德育的价值理念重在以境育情,以情动人,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多途径真实感受、多形式活动体验、多层次的情感认知,进而提升情感品质,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陆晓萱 《学子》2015,(3):38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为目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门学科。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德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导行就成为了德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以情感为先导,体现德育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德育究其本质而言,实质上是一种灌输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思考、体验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新课程关注的焦点。所以,德育应更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注重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参与到体验中来,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心理体认"及其道德教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教育心理学维度揭示良好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性,提出"心理体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要义,即以道德认知为先导、规范认同为中介、情感体验为核心、实践体悟为关键,建构知、情、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情是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而情感教育是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拟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开展课外体验活动、改进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如何使学生加深情感体验,积累道德情感的感受,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内化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鉴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情感教育的因素是依附在一定的知识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是在概念、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和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实现的.下面谈谈进行情感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遵守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德育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实施情感教学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应结合中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构建德育情感课堂的四大策略,即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明理体验生情,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情理交融内化,提升学生的道德觉悟;升华情感导行,最终落实到学生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6.
体验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机会少、体验情感浅以及主动体验意愿低。指向深度体验的"三段式"课堂学习范式,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拓学,即"以行促知,增加体验机会""点拨思维,深化体验情感""以知导行,提升主动体验意愿"。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姜扬 《考试周刊》2014,(82):171-171
<正>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中,我得到了深深的启发,德育应以体验教育触及学生的心灵,转化为他们的精神内在与自觉行动,才能收到实效。因此,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让孩子产生欲望,敢于体验体验是一种个体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实践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的感受和体会,是一种可能转化为动力并付诸行为的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全员参与,过程渗透。教师必须始终自觉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学应该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现代的"情育、明理、导行"转变,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道德的生成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创新式的"体验生成"的德育教育模式;要遵循"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促进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情境导行"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和思考,促使学生把认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达到知行统一。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的良好品德素养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因此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从知到行的内在转化过程。而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是内化德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寻求良好的德育途径。而微班会就能凭借其短小精悍,易于操作的特点,牢牢把握教育的"最佳关键期"。本文拟从下列几方面谈点做法。一、目光敏锐,善抓教学"契机点"在学生中间,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些事情发生,这些事情恰恰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契机。班主任要因势利导,巧妙捕捉教育契机,凭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