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著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基本概念汉籍的概念从最广的含义而言,就是用汉字撰写的书籍①.而最狭义的汉籍,自然是中国人所著,在中国传抄或刊刻的书籍.由于汉文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所以这三个地区学者用汉文所撰述的著作,也算是汉籍.与此同时,在中国以外,用汉字传抄或刊刻中国固有的典籍,也是汉籍,而在日本刊刻的汉籍通常称为和刻本汉籍.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记述这一文明史的图籍--汉籍,浩若烟海,广布宇内,流播域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明进程.其中产生于日本的"和刻本汉籍"便是日本民族吸收中华文化的证物.和刻本汉籍是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流传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了中国古籍在域外传播与保存的一个重要系统,是中国古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2007年8月17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军区华东饭店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的80馀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交流论文50馀篇,涉及文学、历  相似文献   

5.
陈莉 《文化遗产》2014,(5):144-150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收藏古籍资源丰富,其中有一些是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用汉文刊刻的古籍,在国内统称朝鲜本(或称高丽本)、日本本(或称和刻本)、越南本(或称安喃本)。这些古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国文化及各国汉籍的刊刻特点。本文着眼于越南汉籍,藉此探知越南本土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域外汉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汉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亚洲各地,并对朝鲜、日  相似文献   

8.
任剑乔  邓开锋 《出版视野》2009,(1):F0002-F0002
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努力,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下简称《珍本文库》)由西南师大出版神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于2008年10月下旬顺利推出第一辑(共20册)。2008年11月26日下午,西南师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暨《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9.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日前,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于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标志着这个项目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丛书系影印古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由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11.
盛行扶桑的汉籍三翻本──汉籍在日本流传方式的变化羽离子作为汉文化集中体现的汉籍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长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对推动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证书目、史料,探讨了唐代日本摄取中国汉籍的途径以及中国汉籍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客居,抑或是留学,悠久而辉煌的祖国文化,始终是滞留海外的中国人的一根无形的精神支柱。人们常说的“中国心”,或许主要就是对祖国文化的归属与认同吧。今年五月,当我步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时,在正门矗立着的“第七届中国域外汉籍国际学术会议”的大字会标,赫然扑入我的眼帘,一种亲切与自豪,自心底油然而生。遥想二千年前,“秦王扫六合”,在统一的中国大地上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但这个始皇帝不曾想到在他身后,在很长时期内,在中国周边的不少国家,竟也一直是与中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目录学的方法,分析唐代日人所撰传入日本的汉籍目录,梳理汉籍东传的历史、路径、规模与种类,从文化传播角度论证汉籍对古代日本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有着数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汉字、汉籍、汉俗……曾源源不断地从中国大陆输往日本列岛。向日本延伸的汉文化与日本古老的本土文化相融会,共同组成了日本文明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汉籍成为日本文化的主体典籍,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今存世的日本各种书目文献估计,从公元285年(日应神天皇十六年),第一汉籍《论语》、《千字文》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籍已多达四千余种,而1911年以后,汉籍东输日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5日至7日,"回顾与展望——域外汉籍整理、研究与出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绿意盎然、风景秀丽的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承办,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包括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院长辛承云、著名文献学家沈津、台湾资深教授耿慧玲在内的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收藏大量的汉籍,且十分重视对汉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图书馆业也开始对所藏汉籍数字化。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的研发,不仅使日本国内较为分散的汉籍数据库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而且对汉籍数字化的研发与技术革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去年岁末举办“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以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热评如潮。引起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关注。2009年初,国内权威大报再次对《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辑出版进行了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全美国最大的图书馆,其中中文部收藏中国古籍历史悠久,最早的汉籍来自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清政府赠送。该馆收藏的汉籍,以地方志最为著名。本世纪四十年代朱士嘉先生以他在国会图书馆工作之便,编纂成《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一稿,著录中国方志2,939种。其后陆续补进,至八十年代末,该馆藏中国方志达4,000余种。这个数量已占七十年代我国普查方志后编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