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和影响高职生法律素质形成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高职生在法律能力、法律信仰和"知行统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了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有效途径,以深化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其法律信仰,提升其法律实践能力,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 538份在校大学生问卷分析,我们发现,从法律意识的法律心理、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4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我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显得极其迫切。本文指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视角,提出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在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确定下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依宪治国。文章从法律信仰的概念入手,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对策,并指出宪法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更是打开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学科.法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恶性刑事案件令人震惊,引人深思.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只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法治观教育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才能使法治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着重从教学模式转变、课程内容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在知识、精神、行为三个层面的道德、法律、文史哲、审美及环保素质。发现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注重诚信、善于沟通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人文素质较突出,哲学道德素质是短板和软肋,表现为哲学知识差、较高的人生观迷茫比例和较低的共产主义理想认同率。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缺少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致,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化解这场科技与人文危机的唯一出路。建议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选修课制度改革,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内涵,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和社会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法制教育以造就具有法律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为根本目的。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到目前为止,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高校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方面则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法律知识不足、法律常识贫瘠的问题。"参与式"即是为提高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实效性而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在知识、精神、行为三个层面的道德、法律、文史哲、审美及环保素质。发现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注重诚信、善于沟通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人文素质较突出,哲学道德素质是短板和软肋,表现为哲学知识差、较高的人生观迷茫比例和较低的共产主义理想认同率。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缺少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致,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化解这场科技与人文危机的唯一出路。建议成立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选修课制度改革,更新课程教学理念,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内涵,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和社会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其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注重实效性,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既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又具有娴熟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实施。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文明的法律信仰,包括传授法律知识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法治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列举了当前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成 因,提出了更新观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14.
社会负面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由社会负面现象本身特性、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特点三个方面形成.据此,应结合相关因素,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学工具体系、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消解社会负面现象的消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道德素质、文史哲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环保素质,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大学生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体育专业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特有的特点,除了在文史哲及法律常识方面,单科性体育院系大学生低于普通专业外,其它素质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能表现出个性张扬、敢作敢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在解决纠纷方面趋向于采取武力手段。建议: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遵循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素质教育与培养 ,应以系统掌握法律知识为基础 ,提高法律能力为重点 ,培养法律精神为核心 ;以教学改革为龙头 ,强化教学环节、实践环节 ,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校园法治环境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大学生创业特别是互联网创业的成功率极其低下,究其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不强,从此现象着手,发现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不符合"互联网+"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苏区精神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当今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惑,导致大学生的信仰与我们期望中的轨道发生了偏差。如何解决要解决大学生信仰偏差问题,在新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苏区精神的内涵出发,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信仰,指出如何用苏区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屡有发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师生缺乏法律信仰、师生法律素养不高等不足。因此,应采取实施全程法制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有效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减少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课程承担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将民法典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坐标,以民事法律规范为触点,以法律职业精神培育为指向,让专业话语对接法律话语,让法律精神涵养职业操守,助推大学生筑牢法律信仰之基、立好法律职业操守之德。因此,将民法典教育融入“德法课”的教学中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选择,在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融入民法典教育,实现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深度结合,最终实现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内涵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