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8月19日,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录用名额为490人。在招考报名的3天里有14000人前来咨询.4300人报名。 自中央、国家机关69个部门600多个职位面向200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公开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以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人数呈不断攀升的趋势,2006年的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0282人,总报考人数接近100万,除海关职位外,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个别热门职位的录取比例达到1:2014。与此同时,地方公务员的考录也逐年升温,报考公务员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潮汛来袭     
正2018年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与去年相比招考人数减少750人,招考职位减少41个,考试政策也有一些调整,京外院校应届毕业生报考条件为来自"双一流"高校。小编感言啥也别说了,眼泪哗哗的,以后的世界恐怕已经不适合我等学渣生存了,走,面壁去,悔过自己曾荒废的学习生涯。  相似文献   

3.
资讯     
正山东德州公务员考试首次允许技工学校毕业生报考在今年山东省德州市发布的招考简章中,德州市近四成招考计划向技工学校毕业生敞开"大门",5月29日,德州市公务员招录报名第一天,已有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报考乡镇机关职位。为探索开展从优秀工人中考录基层公务员工作,今年山东省首次允许具有山东常住户口的全省68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高级班的毕业生报考乡镇机关公务员。"此次招考新政策,是按照省人社厅的统一部署安排的,旨在大力发展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报考公务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选择,然而很多考生的出发点不是考虑自身条件、爱好是否与国家公职人员的要求相符,更没有长远的,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事国家机关工作的思想准备。很多准备复习“考研”的毕业生在复习攻坚阶段,既要忙于外语、数学及专业课的准备,又要疲于应付国家及各地方的公务员考试,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如何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好个人发展方向,在公务员报考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一、报考公务员应结合个人的志趣爱好及能力特点我…  相似文献   

5.
一、公务员报考热潮袭来“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也曾造成过官本位、仕途崇拜与追逐权力的局面。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学毕业生们经过“出国热”、“考研热”和“外企热”之后,尘埃落定,人们又回归争先报考公务员,形成了新一轮热潮。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报名人数为121165人,比上一年增长95%;2004年招考报名人数达到了360240人,增长了197%;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报名人数为541552人、通过资格审查的合格人数达到310645人,均创历史新高,职位供求比例高达1:37.3;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共有97个部门8662个…  相似文献   

6.
公务员考试涉及学历歧视,前几年已经有人提及,可是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对待,却少人问津。虽然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幅增加了对高职生的招考名额,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公务员,如行政执法类职位,仍然拒绝高职毕业生报考。招考这类职位,限定研究生和本科生,而排除以操作能力、技能训练见长的高职毕业生,是一种过分的、随意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涉嫌学历歧视。  相似文献   

7.
能将录取你的单位介绍一下吗?我报考的是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下属的交通运输管理局。请问你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之前是否想过你的人生规划,如何安排的?人生规划也谈不上,只是想,找工作一定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有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目前最为关切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如何选择和确定职业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路径;二是在不同职业发展路径中如何进行职业准备。就以上两个问题,我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错误,我们越努力就离成功越远选择实际上是为自己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如果方向选错了,所做的努力是为错误而做准备。比如刘强同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组织、领导和人际交往,对自己的专业比较喜欢,但觉得公务员有权、有势,很风光、有保障,从大三开始就以报考从事行政领导职位的公务员为目标,由于他特别“努力”,…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笔者报名参加深圳市公务员考试。报考的职位是某检察院综合文秘岗位。报考的条件有四条:第一,必须有检察官任职资格;第二,必须有法律本科学历和法学学士学位;第三,年龄不超过30周岁;第四,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按照招考简章的规定,我符合条件。然而当我捧着一大摞证书、奖状以及通过在职统考、3年苦读获得的某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千里迢迢赶到深圳报名现场时,审核人员说我文凭不过关,他说我只有自考法律本科文凭,而深圳市公务员职位要求必须是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这样的规定是不是和某些招聘单位歧视女性一样缺乏法律依据呢?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央和各省市公务员招考条件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变化,即中央和省市公务员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考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更多的招考职位面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一部分职位开始面向工人和农民,还有部分职位定向招录基层服务项目的毕业生。这一显著变化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择业观。通过对近年来公务员招录条件的这一变化对大学生择业观...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科学的教育规模通过近几年的急速扩张,似乎成为一门"显学",但由于学科研究的滞后性,最终导致学科的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本文通过对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考简章职位表中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可报考职位与招考人数的数据分析,部分证实了学科"合法性"危机的存在,学科建设模式值得反思。学科研究与学科教育要共同进步、平衡发展,以研究质量促进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保证研究质量,共同为提升学科合法性并最终赢得相应学科地位注力。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5,(2)
厦门今春,党群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于元月4日开始报名。此次招考降低条件,首次允许自考、电大、夜大、函授、党校等国家承认学历的非全日制学历文凭人员参加报考。 此次招考的最大变化是首次取消所有职位的学历类别限制,厦门全市所有的职位所要求的学历,均不区分全日制学历和非全日制学历。也就是说,所有自考、电大、夜大、函授、党校等国家承认学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据统计,本次招考涉及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89个部门共计12724个职位,共有111多万人次通过网络提交了报名申请,有74万多人通过资格审查,最终确认人数53万多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1。其中,最热门职位供需比已突破3000:1。  相似文献   

14.
今年浙江林学院新一届校级学生干部录用,不再采取往年常用的组织推荐、民主选举,而是全面实施和公务员录取制度相同的招考方式。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面试,这些标准的公务员考试方式是否真正适合"象牙塔"中的学生?是与社会能力接轨还是使更多学生无缘锻炼机会?  相似文献   

15.
正"国考"报名中出现了很多职位"零报考"的现象,这些职位多数位于边远地区,这种尴尬现象的出现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务员这个岗位的门槛已经开始放宽,国家已经出台规定,符合标准的农民、工人也可以报考公务员的一些岗位,这实际上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为人才的选拔打破了条条框框,另一方面给了每一个人出彩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招考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公务员的"入口".我国公务员招考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务员考录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待完善之处.国外发达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不断发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公务员招录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确引导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已建立11年。由于实行“逢进必考”和主要面向应届大学生招考,采取的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纳新机制,加之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工资福利有保障、学习培训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在近年来就业的巨大压力下,报考国家公务员成为众多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首要选择,出现了报考热。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所属机构103个部门计划招考8400余名公务员,网络报名竟高达54万多人,审核合格31万多人,合格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为37.3:1,远远超过上年22:1的比例;各省、市、区也出现了大学生报考地方公务员的火爆场面。实践证…  相似文献   

18.
在大多人的心目里,公务员意味着稳定、轻松、福利好,基本上等同于"金饭碗"。2012年的"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又有一百多万人加入"考碗大军",最热职位创下4961:1的纪录。很多考生,对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性质并不明晰,他们报考也只是盲目跟风,等真正考上了之后才发现一切都和想象的不一样。公务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我们借一名大四学生的实习经历,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一名底层公务员每天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9.
职场     
《考试》2005,(12)
浙江2006年自考毕业生也可报考公务员 2006年浙江省各级党政机关计划考试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4144名。与往年不同的是,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先下基层就业,今年省级机关和杭州、宁波两市市级机关将拿出不少于总计划数三分之一的职位,专门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考生。  相似文献   

20.
求职应试者能否获得成功,从根本上说,除自己的知识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规定外,还取决于“面试”这一关,应试者能否充分地展示自己实际的知识才能,赢得考“官”们的青睐,则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那么求职者如何成功地应对面试呢?一要“知己知彼”。一般说,录用或招聘单位的招考办法是公开的,譬如招考人员数量、职位或工种、基本条件等。对此,面试前尽量做到全面了解,心中有数。同时,对自己的基本素质、基本条件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要作一个客观的分析,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二要“有备而来”。根据所报考的职位、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