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主编徐中玉教授把《大学语文》课称之为“通才教育的基础”。他指出,“所谓通才,乃对专才而言”,即“那种既有一技之长,又兼有广博的知识,既能适应某一方面的专业需要,又兼有经营管理、组织领导、应变释难等能力的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需要大批这样的“通才”。而培养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谈论“通才”者日见其多,国外学界甚至提出了建立“通才学”的构想。“通才教育”已经与智能教育、管理教育、终身教育被统称为现代四大教育概念。人们认为,领导者应该是“通才”,管理人员应该是“通才”,编辑、记者应该是“通才”,科研人员也应该是“通才”。那么,高师毕业生--未来的人民教师,要不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成为“通才”呢?  相似文献   

3.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内涵,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达: 教师素质=(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 身体健康)×教学态度 “文化知识”包括专业文化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首先当然应该具有扎实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此外,还应该有比较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广博是精  相似文献   

4.
文理分科、文理合科,或专业分化的体制和观念,涉及高中课程、高考选考、高校招生三个环节。专业是高校的课程体系,可以是精深的,也可以是广博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具体做法上,专业分化能够培养各种类型的文理通才、文科通才和理科通才,由此,它兼容和超越了文理分合仅仅培养一类文理通才,或者一类文科通才和一类理科通才的体制。  相似文献   

5.
我们认为,作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一部分的人民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的学校和学科不同而具备相应水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一体化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既有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储备,又有哲学知识武装的通才。这个结构应具备下列几个特点;知识和智能的密切结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密切结合,昔时信息和即时信息的密切结  相似文献   

6.
"通才",<辞海>的解释:"谓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我的理解,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应用写作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写作是一种务实性写作活动,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笔者以为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学生博学多取兴趣未来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将打通行业、系统、部门和地区的壁垒,社会将需要具有广博知识的应用写作人才。很显然,应用文撰写者只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通才敏思,性情勤密。而才能之“通”、思绪之“敏”,都是建立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个企业秘书人员如果不懂企业管理、企业行政组织、产品销售、质量检测、供需谈判等方面的知识,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企业应用文来?因此…  相似文献   

8.
通才与专才     
通才,是指既有一种专业,又有广博的学识,基础扎实、思想活跃的人才;专才,是指精通某一种专业的人才。通才与专才,是人才中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亚理斯多德、达·芬奇、罗蒙诺索夫、张衡、沈括、郭沫若等,都可以说是“通才”;而华罗庚、李白、杜甫、怀素、陈景润等,则可以说是专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目前学科分类已达两千种以上。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世界各国都很重  相似文献   

9.
杜虹 《师道》2013,(1):36-36
一个敬业、有使命感的教师,除了要具有专业精神,有素养、有灵性以及有人格魅力外.同时还应该是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师。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对学科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具有“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要抓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面临着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渗透的情况,国外高校教育提出了“通才教育”的思想.所谓“通才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一、两门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又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面.这种“通才教育”的观点在国外己被人们广泛认识,被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变化、发展,与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制度的沿变是密切相关的。过去有人称欧美实行的是“通才教育”,苏联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这样的区分,不很科学。其实,所谓“通才教育也”是一种专业教育,不过这种专业教育的口径宽一些,范围广一些,基本上是按学科大类分系进行的。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广泛意义的包罗万象的“通才教育”是不存在的。用“通才教育”概括欧美大学教育,并不妥切。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近几十年来,约有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教师应该怎样成长?是成为“通才”还是成为“专才”?本刊第六期《用“通才”的眼光看教师》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其实,“通才”和“专才”之争,不只关乎教师的成长方向,更关乎教师的培养模式。本期我们发表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意在将讨论引向深入。老师们的观点见仁见智,怎样看待“通才教师”、“通才”应该怎样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等等,是这次讨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同志:来信早已收到。对于你所提出的问题——如何看待“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提供一些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吧。一、关于“通才”或“专业”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内容,都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决不能用我们过去的老框框去套。以前,我们学苏联时是“专业培养”,而认为美国是“通才教育”,好象没有专业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呼唤通达不同领域知识,具备各种才能的通才教师. 通才不是全才,是素养,通才的最高境界是智慧. 通才教师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一、专业素养.专业上要精而深,要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必须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培养"通才教师",让教师朝着"通才"的方向成长、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通才教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曾经有过很多争论,近一段时间以来,"通才"这个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大学时期是我们年轻人储备知识的黄金时期。广博的知识不仅仅要求大学生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大学生还要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素养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世界,去判断世界。人文知识教我们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中,有所谓通才与专才的区分,究其实质,便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是比较广博还是比较专精。其表现在教育实践中,便是求学授教的广博与专精问题。对通才与专才,对教育中的广博与专精问题作一番历史性考察,将对我们正确制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可能有所助益。  一、时代背景决定着教育对博与专的不同选择  中国历代对于博与专的不同认识是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而消长的。先秦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其时诸侯争霸,群雄竞起,思想学术上流派众多,见解各异。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各国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是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学科之间密切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工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材。他们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既能适应某一方面的专业需要,又兼有经营管理、组织领导、应变释难等能力。因此,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与教学内容上,都出现日益综合化的新趋势,强调文理渗透,培养通才。为什么要文理渗透,培养通才呢?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正向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相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文,应成为一种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内容丰富,知识广博,引人入胜。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语文考试的题目偏、难、怪,课堂上讲授的语文知识过多过深,这样使不少学生畏缩不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之一”,作为母语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应该也能够获得成功。“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可以是自行产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有了兴趣和责任,学好语文就有了基础,然后才谈得上好的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1.人类知识总量和电大学生的选择 电大学生在有了学习的需要产生了学习的愿望以后,指向目标的第一步行动就是“吸摄”。吸摄不同于被动地接受。它是指学生象蜜蜂那样在百花园中吸收、摄取花粉那样吸摄知识,以便酿出“香甜的蜜”,来为人类造福。 凡有成就的人吸摄的范围都比较广泛,只有吸摄的知识多,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否则难免“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就提倡广博与精深。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也主张“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深度。”从创造能力的培养来看,广博的知识更是必需。国外学者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