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2.
六) 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  相似文献   

3.
“君子”一词在古汉语里经常出现,但含义却不一样,甚至出入很大,讲法颇为灵活。《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引用者略,下同)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 ‘无德者’的称渭。……②古时妻对夫的敬称。”《辞源》对“君子”的解释是:“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被统治的所谓小人或野人对举。②泛指有才德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把下面加点词注音并翻译句子:盖君子善善恶恶,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列传》)二、选择“而”、“于”、“以”、“为”、“则”、“与”中的一字填在合适的句子中:①故君子之所以日进( )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荀子·天论》)②子温( )厉,威( )不猛,恭( )安(《论语·述而》)③先生之方能若是,( )太子可生也。(《史记·扁鹊仓太公列传》)④故( )言举人,若( )毛相马。(《盐  相似文献   

5.
1.贵族,当官的人。《孟子·腾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统治阶级污蔑劳动人民的称呼)《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即贵族统治阶级。2.君主。《孟子三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道德高尚的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如鳢”;“正人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其中的“君子”都是指品德高尚的人。4.有才德的男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美丽的姑娘,…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四则短文,完成练习。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有删节)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相似文献   

7.
“小人”?它在《论语》中的含义不是被国学家们探究得挺清楚了吗?国学家们总是告诉我们:它是一个与“君子”相对应的、属于道德范畴的概念。的确,孔子常常将“君子”与“小人”对应着讲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女为君子儒,  相似文献   

8.
<正>“葱包桧儿!谁要吃葱包桧儿!一口吃掉秦桧这个小人!”大家在西湖边春游时,正在草地上分享午餐,小路对着同学们吆喝起来。“什么是小人啊?”“小不点儿”发问。这下引发了一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大探讨。大家首先请出了孔子之孙子思。相传,《中庸》为子思所作。《中庸》里写道: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相似文献   

9.
“物”这个词原意为“杂色牛”,如“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小雅·无羊》);后泛指“万物”,“事物”,《列子·黄帝》中讲:“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也可指环境、外物等,如“自其不变  相似文献   

10.
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一百零七次,小人二十四次。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如小人的二十四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以上系  相似文献   

11.
正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寻遍整部《论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句,竟达16处之多。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对《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的分析,通过对比两书中君子小人的异同,进而对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孔子为恢复周王朝的礼乐文明社会所提出的"克己复礼"的君子人格,是在位、德、才的基础上将君子小人进行区分的;而《左传》作为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则是史家站在统治者的地位,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为实现国家宗法等级制的稳定而提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当然,《论语》《左传》中的君子小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如果什么也不懂,常常被斥之为“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三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三”个“不知”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如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  相似文献   

15.
对于黄庭坚的词,历代评价颇不一致,褒之者如陈师道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又如李清照云:“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论》)贬之者则如陈廷焯云:“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匪独不  相似文献   

16.
许思友 《学语文》2007,(5):39-39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常取兔子为喻。⑴"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经·王风·兔爰》)爰(音缓):缓之借,逍遥自在。以兔、雉作比。兔性狡猾,用来比喻小人;雉性耿介,用以比喻君子。意在指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无故遭难。通过这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曾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可见,儒家也是有君子小人之分的,不能对儒家一概而论。只有划分清君子儒与小人儒的界限,才能真正懂得儒家文化。文章从《史记》入手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司马迁心中的“君子儒”:心胸宽广,敢于直言的正直之士。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19.
“两面词”与“反训”说略周照明所谓“两面词”也就是同一个词兼有相反的两面意思。如“仇”,既可以指好的方面,如“同伴”“配偶”:《诗经·周南·兔直》:“公侯好仇”;曹植《浮萍篇》:“来为君子仇。”又可以指坏的方面,如“仇敌”:《史记,秦始皇本纪》:“相...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