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斌华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撰文指出,“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管理体制,它源于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韦尔奇的“活力曲线理论”,在我国厂矿企业、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机构获  相似文献   

2.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强势管理制度,在中小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并引发了某些负面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规模不具备、管理体制不配套、考评方式不科学。作为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施行“末位淘汰制”的允许条件和可能带来的风险,谨慎用之或改用其他更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界定1.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制是一种管理制度。人们对“末位淘汰制”的概念有诸多的叙述,不过它们总的内涵则是大同小异。在本文中,笔者采用韩德强的定义:“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2.教师末位淘汰教师末位淘汰是指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继续聘任,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它是一种教师管理制度。二、末位淘汰制的来由末位淘汰制理论是…  相似文献   

4.
“末位教师淘汰制”不适合在中小学推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一些中小学风行“末位教师淘汰制”,学校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就教书,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笔者认为,这种从企业管理中借鉴来的强势管理措施,并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1.从教师职业的劳动特性看,“末位教师淘汰制”不适合在中小学推行。实施末位淘汰的前提是,必须设定一套非常科学而合理的量化考评体系。但教育绝不是每位教师平均劳动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其“收益”是一个长期的、不确定的过程。也许学生成绩是考核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计量标准,但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并且教师的劳动包括教学、科研、育人等…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不宜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强势管理制度,在中小学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并引发了某些负面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规模不具备、管理体制不配套、考评方式不科学.作为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施行"末位淘汰制"的允许条件和可能带来的风险,谨慎用之或改用其他更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一些学校实施的教师“末位淘汰制”,从实施的目的开始分析,进而对实施的前提和引起的后果进行质疑,得出目前中小学不宜实施“末位淘汰制”的结论,同时对评价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一些中小学风行“末位教师淘汰制”,学校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就教书,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笔者认为,这种从企业管理中借鉴来的强势管理措施。并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一、从教师职业的劳动特性看,“末位教师淘汰制”不适合在中小学推行。实行末位淘汰的前提是,必须设  相似文献   

8.
学校首要和核心的工作是教学,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教师管理制度等都是围绕教学而展开并为教学服务的,“末位淘汰制”也不例外。本文拟从教学的角度谈一下“末位淘汰制”这种从西方舶来的教师管理制度。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教师终身制根本不存在教师被解聘、待岗等,而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市场转型,  相似文献   

9.
一、“末位淘汰制”的文献解读何为“末位淘汰制”呢?文献中对“末位淘汰制”的所谓定义实在太多,其中只有韩德强的定义似乎更符合定义的范畴: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1]纵观所有查到的关于“末位淘汰制”的定义,均有着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实行“末位淘汰制”须有一定的标准,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末位淘汰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找准“…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教师聘任制是我国实施教师管理的一项法定制度,1993年《教师法》和1995年《教育法》相继对教师聘任制度作出原则规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指出:“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教师聘任制是我国教师改革的一项基本措施,它有利于建立一个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打破教师终身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末位淘汰制”也被称为“末尾辞退制”,是指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靠后的人员予以淘汰的一…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界定 1.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是一种管理制度。人们对“末位淘汰制”的概念有诸多的叙述,不过它们总的内涵则是大同小异。在本文中,笔者采用韩德强的定义:“末位淘汰制是指上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一、“末位淘汰制”的文献解读,何为“末位淘汰制”呢?文献中对“末位淘汰制”的所谓定义实在太多,其中只有韩德强的定义似乎更符合定义的范畴: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2001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刊出的张庆军《分在“增值”人在“贬值”》一文,对在教师聘任中实行的“末位淘汰制”给予了否定。而我认为,分在“增值”、人在“贬值”的根本原因不是“末位淘汰制”不好,而是实施时操作不当。张老师在文章中所描述的“末位淘汰制”的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末位淘汰制”也称“末尾淘汰制”、“末位淘汰法”,是指通过量化指标的排序,对序尾者按比例进行淘汰的制度。它是一种强势管理制度,其理论基础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的“活力曲线理论”,也称“强制淘汰曲线理论”,即:只有淘汰不优秀的员工,才能把整个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小学对教师考核管理中流行的是“绩效考核”方式,即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对教师所规定的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检查。这种无论是采用“末位淘汰制”,还是“评选最差教师”等方式,无论评价方式或名称如何变化,但其做法都大同小异,多是奖惩性的,着眼点是教师工作的“过  相似文献   

16.
自今年秋季开始,分宜县在中小学教职工中实行末位淘汰制和全员聘任制,全县700多名中小学教职工手中的“铁饭碗”将被打破,教师终身制从此将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末位淘汰制是指管理组织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排名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有人认为它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避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状态;有人则认为末位淘汰制不符合人本管理的思想,容易造成员工心理负担过重、同事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恶化等。  相似文献   

18.
王成军 《山东教育》2004,(23):25-26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现在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中引入了未淘汰制。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按照这些评价指标在学期结束或学年结束时对所有的教师进行评价,得分最低的教师将被“淘汰”。引入竞争的末位淘汰制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精  相似文献   

19.
末位淘汰制是企业根据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立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并将一定比例排名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少学校实行了针对教师的“末位淘汰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它的作用和问题,以使教师的评价和考核趋向公正、合理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