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先秦时便有原始民族群体存在,至明清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的民族体系。其成因有三: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外地民族流入云南、历代羁縻统治和土司制度使云南保留了众多的民族。汉族也是其中的一员,从汉代开始进入云南,但在明代以前是“少数民族”。云南又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旧石器时代已有元谋人、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存在,新石器时代从西北、中南半岛、东南迁入了氐羌、百越、百濮与云南土著结合,他们是形成今天云南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及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诸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2.
《羌族释比经典》评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历史上羌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分布极广的民族、也是汉族前身华夏族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古代的羌族应与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民族有着族源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同时.现今藏缅语族羌语支的民族的人数也远远超过了现今羌族的人数。现今的羌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后裔,而他们一直较好地保留和传承着古羌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和现今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必须了解羌族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3.
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系从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演变而来。唐宋时与壮侗语族诸民族统称为“僚”,明清时称“水”。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另在贵州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及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也有分布。水族操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文。水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流传着诗歌、故事、传说、寓言、水歌等多种形式。这里的人民非常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歌有长篇叙事诗,也有即兴的短歌,其内容有叙述古代人类起源和民族…  相似文献   

4.
一、布依族概况。布依族历史悠久,自古居住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是旧石器时代水城人、穿洞人、猫猫洞人以及飞虎山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后裔。布依族是建立牂牁国的主体民族,经过夜郎时代,与濮人、越人融合形成单一的民族濮越(布依)人,夜郎国时"夷濮"和"夷僚"就是布依族的先民。在历史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先秦两汉时期,夜郎族群对外联系较为频繁。通过商贸交易,夜郎与南越结成联盟;通过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夜郎受到了滇文化的较深影响;通过古“夷道”,夜郎与巴、楚及内地有了往来;通过古“栈道”,在与巴蜀交往中,中原文化传播到了夜郎区域。秦及汉初,巴蜀与夜郎的交流并未中断。夜郎纳入郡县制之后,通过南夷道,中原文化在夜郎区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博览篇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四种民族语言,分属世界十大语系中的五个语系。 一、汉藏语系。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它由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的语言组成。属汉藏语系的民族有三十二个,占全国民族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点一。 二、阿尔泰语系,是我国第二大语系,包括突厥、蒙古、通古斯满三个语族。属这个语系的民族有十七个,占全国民族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点四。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古民族众多,而西南地区的民族尤多,这一状况至今没有改变。西南的地域化研究,更是与民族问题研究分不开。前两期专栏中发表的张正明和蔡靖泉的章,虽然属于地域化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主要论述的是民族问题。这期专栏中的李绍明《夜郎与巴蜀相关民族的族属问题》一,又主要考述了与巴、蜀民族有密切关系的夜郎的族属。  相似文献   

11.
在这历史转型的时代,任何族群的文化都将面临着抉择。一方面回归其传统而做出恪守的努力;另一方面将回归大文化、大传统而做出一定的牺牲。作为中国大西南主体民族之一的彝族,其文化也毋勿置疑将受传统与现代纬度的考验,并做出历史思潮的回应。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实感"对彝族文化及其所属人群在传统与现代两种语境中的冷暖对视、对话的当下体验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秦灭巴蜀后对巴蜀进行了积极地经略与治理,因为政苛酷,爆发了“白虎为害”的反抗斗争,它具有巴人起义、复国运动及民族斗争的多重倾向,秦行民族分化政策致“夷人射虎”,使巴人分化为白虎夷与白虎复夷,影响了其后巴人土家族白虎信仰及风俗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有"理泼"、"诺苏"、"水田彝"三个彝族支系,境内彝族大多已转用汉语。转用汉语的原因除民族迁徙、融合,各民族相互杂居、通婚等因素外,还与该地区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兴办私塾传播儒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汉语学校教育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新平县是云南省地域广、人口多、民族亦多的山区民族自治县。新平县漠沙镇位于红河谷,在这里长期居住着傣、彝、苗、哈尼、拉祜、回等多种民族。民族分布情况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情况雷同,基本是或大或小的聚居,而在一个特定的民族聚居区内,又杂居着其他民族。坝区主要居住着傣族,汉族、彝族、哈尼族等,其它民族多居山区和半山区。漠沙各民族与我国民族总体分布尽管有着共同点,但语言使用上却有着不少独特之处。十分明显的是生活在同一漠沙镇的不同民族,大都各自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又普遍兼用汉语,然而语言使用状况,特别是双语类型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本文探究了该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滇和巴蜀是我国起源较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中原汉族很早就有着自然的交流.然而,战国秦汉时期两者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本文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论述滇和巴蜀之汉化过程,并分析两者汉化不同特点之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四省区的彝族在语言使用、语言基础及群众意愿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具体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各省区的具体实际,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彝区的双语教育分为部分双语教育和全部双语教育。部分双语教育的特点是只在民族语文课上或文科课程中使用民族语授课,其他课程用汉语讲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全部双语教育,指在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均使用民族语。  相似文献   

19.
过去学术界许多历史学学者把彝语支民族说成是古代从我国西北地区迁徙到西南地区的.这种认识,随着近年来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彝语支民族"北来说",人们提出了很多疑问.至少在很多方面证据不足.有诸多证据显示,彝语支民族是自古土生土长在西南地区的一个以"黑""白"为自称的人们共同体.大约在两汉时期分化形成不同的各个语言和民族.  相似文献   

20.
将彝、汉语文和古籍记载内容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彝汉语文,彝汉文古籍记载内容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处;而最古老的、原始的文化内涵,却留存于彝语文及其用以记载的古籍当中,是中华万年文明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