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最新、最广,所以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件的传播,不论来自任何渠道,跟语言的关系都至为密切。就是那些靠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社会传闻”也都是以语言为信息栽体的。以直觉形象为传输手段的新闻图片或摄影,也要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至少得有一个标题。否则,便只能传递一些模糊不清的信息,很难收取简洁明快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图片是高校新闻宣传的重要载体。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图片宣传要适应全媒体信息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在继续发挥报纸等纸质媒体功能的同时,要主动挖掘微博、微信等数字媒体的图片宣传功能,形成高校图片宣传的全媒体覆盖,从而提升高校图片宣传成效,发挥好图片在高校宣传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知向图像转向的意义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像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是自人类有教育现象以来.随着多媒体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图像正逐渐显示出强大的认知功能,其特征是认知向"图像转向".本文探讨以图像作为认知工具的基本特征和图像于认知活动中的功能,并探讨图像认知行为的局限性.结论是随着传播媒体的进步,图像将日益显示出其认知功能的优势,值得我们作深入研究.但图像认知方式并不是唯一认知方式,也不一定是普遍认知方式,对某些学科和内容而言也还存在一定欠缺.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作为一种多模态话语,其印刷版式和图片与语言一样,对意义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对新闻话语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文本层面,印刷版式和图像作为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从多模态角度研究新闻话语意义建构的文献则更少.为此,我们试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的图片新闻为语料,从文本、印刷版式、视觉图像三种模态探讨图片新闻的意义建构,旨在说明图像和印刷版式与文本一样可以建构新闻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的媒介信息传播中,新闻图片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图片有着不同于文字的特殊的信息传播效果,即在信息传播中新闻图片具有双重释义性。新闻图片的双重释义性是指图片本身所有的独立、表层的信息与意义,以及图片与文字相互配合所形成的深层的、混合性的信息与意义。在新闻实践中,应保持文字说明与新闻图片的一致,使其能够相辅相成,为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作为一种新闻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叙事型图片新闻、叙事隐喻型图片新闻和隐喻型图片新闻。就叙事型图片新闻而言,传和受对图片信息层面的认知基本上是对等的。在叙事隐喻型和隐喻型图片新闻的传播中,图片新闻本身具有了很强的主观性色彩。受众解读这类图片新闻时,也极容易在意义层产生误读。  相似文献   

7.
周星 《考试周刊》2009,(28):206-207
当下各媒体都重视图片在新闻中的应用,提出了“大视觉”观.将新闻图片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新闻图片、漫画绘图、图表制作和版式设计等。高校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定的媒体分支.必须紧跟步伐。重视并发挥图片在传播中的作用,以期取得更大的传播效果。本文就如何做好高校网络新闻图片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往新闻图片往往被视为文字报道的附属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图片在传播力和表现力上的优势日益凸显.新闻图片应当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平民化视角,从小处着手,突出“人”的价值,不断地注入“感性”元素,实现媒体“有温度”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声音二维通道传播信息,观众收看电视新闻是实现认知同构的审美过程。电视新闻的信息用字记录,通过播音员用口语播送出去,最终诉诸受众的听觉,电视新闻语体是书面语体的口语表现形式,必须具备翔实美、规整美、音韵美等审美特征,作紧密联系新闻实践,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对这一命题加以论述。论涉猎符号学、信息论、传播学、语体学等多学科。  相似文献   

10.
通过符际互补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中的图文关系,分别对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学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图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材料中文本的插图配置、图像的设计和制作,对弘扬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如何统筹新闻宣传和信息产业这两大功能也已成为新闻媒体行业中急需探讨的新课题.本文由行业新闻宣传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如何改革新闻宣传,强化传播效应,增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提出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改进文风和树立问题意识等新闻观点,指导全国各级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改进文风,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头戏,担负着宣传发布当地党委政府方针政策、树立领导人良好形象的重任。电视作为声画一体的新闻传播媒体,具有把时政新闻做好看的天然优势,抓住电视新闻现场细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同期声、现场声,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摄影界普遍存在对视觉冲击力的误读和滥用。一方面,图片编辑不断寻找所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另一方面摄影记者则不停按需制造这种照片。两者相互作用,便产生了影像暴力。影像暴力对新闻媒体自身及媒体受众都是一种损害和背离。正确理解和运用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避免影像暴力,是读图时代新闻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欲     
当代新闻传播学只是把新闻欲当作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来论述,而对人类新闻欲的真正本质却缺乏深刻的认识.新闻欲将情感、兴趣、需要居于中心地位,规定和表达着新闻价值的基础和本质,它实现了与人性本质的贴近.人类新闻欲的无限多样性,新闻欲满足的依次递升性,新闻欲程度的有限和反复再现性以及满足新闻欲的对象的可替代性等重要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新闻传播行为发生的基本动力,同样也成为对人类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认识新闻价值和传媒经济必须认识新闻欲,新闻欲是新闻价值和传媒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新闻欲研究的日渐式微并不能否定它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都绕不过去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播音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中,对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把握尤为重要.审美意象是蕴藏于播音作品之内的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座桥梁.对于播音员而言,把握好审美意象、构建好审美意象、传达好审美意象是播好一件作品、传递一种感情和拓展审美空间的关键一步.好的电视播音作品通过画面、声音这些介质把新闻的内核、语句的思想和播音员的情感一同传达给观众,向受众传达一种审美意象,赋予有声语言以灵动的生命,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新闻网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沟通师生的"立交桥"和"服务台",高校新闻网要充分发挥新旧媒体资源互补优势,创新载体与手段,努力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新作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闻人应以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去创造关的作品入手,探讨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审美价值取向问题。新闻媒体要想肩负起审美引导的责任,就需要做到:在拍摄过程中注重美感镜头的充分运用,制作过程中注重审美元素的有机融合,播发过程中注重与受众审美情感交流等。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语言作为电视新闻重要的表现手段,是彰显电视特色和增强画面表现力的重要补充。优美、鲜明的电视语言,不但会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美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发他们深深的思考和无尽的想象。本文旨在探讨电视新闻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照片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与优势,并就照片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符号应该树立的观念进行了探讨,以提高电视新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