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晓盟 《广西教育》2013,(29):16-17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论高职课程特色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本文认为,高职课程至少要有课程目标的职业定向性、课程内容的应用技术性、课程组织的实践性、课程实施中产教结合的高层次等特征,并介绍了几种合乎这些要求的高职课程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基础课,以任务为中心的技术课程,以技术开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设计课程,以及用于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微型课程等。  相似文献   

3.
郭强 《中国教师》2010,(Z1):307-30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教育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王爱爱 《成才之路》2023,(19):73-76
创新创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创新创造。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化和全面贯彻,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成亟须落实的教学任务。文章以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机械基础”为例,对在中职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促进中职教育发展,促使中职学生成长为具有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无疑是提高人的主体性,而教育中的很多因素却可能影响人的主体性实现,其中课程因素尤为重要。学科性课程以学科建构为特征,坚持“知识中心主义”的原则,漠视学生的权利和地位,使其主体性难以实现;研究型课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为宗旨,一切以学生发  相似文献   

6.
马清丽 《成才之路》2009,(15):75-75
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生理学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个个都很聪明。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扎实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能推动我校沿着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方向发展。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目标。我校将“陶艺”作为一门探究型课程逐步引进课堂,并把陶艺艺术教育与科学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而优质教育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状态。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人生”。我们以“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发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8.
任玲群 《中学理科》2006,(10):39-43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物理试卷出现了剖新性试题,这类试题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初中物理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中探究、开放、设计和感受体验斌题,更体现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考查,下面以精典例解,展现这方面的风彩,并对这些新意型作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9.
华山 《天津教育》2001,(5):14-22
上海道小学,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后来逐步发展到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自1991年起,开始“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实验研究,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为途径,通过开展创造实践,启迪创造思维,塑造创造个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从而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以学校教育目标为根据,在系统科学指导下,将学校三类课程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大课程”体系,以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提高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初…  相似文献   

10.
创造教育旨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即创造力主要由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三大因素构成.传统教育的课程管理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种种弊端。因此要革新课程管理策略.以适应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具体策略包括:树立创造教育的学生观,创造教育的课程开发策略、创造教育的教师策略、刨造教育的教学策略、刨造教育的课程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实践探究型课程 孕育学生创造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型课程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以《小学探究型学习包》中限定性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方法,并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学专题研究课程的教学辅导中。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研究、创造潜能。本通过对这一教学策略的环境创设、设计思想、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力图为学专题研究课程寻找一条有效的教学辅导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智慧教室”建设方兴未艾,只不过囿于现代课程观理念下的“智能”型教室特质(权威型、科技型、专业型)必须实现向后现代“智慧”型教室特质(多功能、探索型、开放型)转变。具体实施策略如下:对话丰富化——坚持由“结果主导”到“过程为王”的目标转移;信息交互化——形成多中心的发散型数据中转库;课程特色化——开发同具关联性和严密性的智慧课程;个性回归化——创造从当下到时空流变中的往复型、超维度对话(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高师课程设置,主要由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组成,属于学科知识型,理论深化型的课程结构。长期以来受传统模式的影响,高师课程在设置、内容和结构上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分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但在有关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传播手段和观念方面都存在问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综合能力提高,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被培训者为主体地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根据上海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对普通中小学阶段进行了12年一贯的整体课程设计,建立了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高中阶段)为主干,体现基础性、整体陛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其中研究型课程分为两类:单独设置的研究型课程Ⅰ一般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刘斐 《上海教育》2007,(4A):56-57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二期课改把课程设置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语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知识传授型课程,其教学成效与学生的身体、环境密切关联,具有明显的具身属性。因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秉承身心一体原则,构建以心理素质提升为课程目标、以“4+X”“2+X”活动为课程内容、以“体、悟、行”为评价指标的“3+2”多元课程评价、以“现实+虚拟仿真”的具身环境创设为课程保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能与理论课程互为补充,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倩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52-53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计算机"是现代职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说计算机教学始终要有一种"时尚感"和"前卫"意识。针对当前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意识,在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创新上要把握好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课时比例,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互动,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创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文 《现代教学》2010,(12):F0002-F0002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创建于1928年。该校以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契机,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幸福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办学宗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有助于商科人才以“全球公民”的身份积极融入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全过程,但传统商科教育重视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忽视特定文化背景下课程的育人旨趣,从而导致商科人才个体价值选择与社会变迁之间出现了断层。因此,有必要深度挖掘商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其实践指向性与社会交互性分融合为切入点,以全人发展为导向,构建新商科“课程思政”育人生态;以文化自信为驱动,提升学生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认同感;以实践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学生由“岗位人”向“社会人”的转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