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晚清时期,新式书报从文化中心城市向地方社会流转。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同乡群体对乡村士人进行了最初的新学启蒙。同时,乡村士人这个“在地链接性群体”又以更隐秘的方式促进了新式书报在地方社会的进一步下渗。本文以《刘绍宽日记》为核心史料,详尽呈现了乡村士人阅读新式书报和从中撷取新知的风貌。新式书报的阅读实践更新了乡村士人的“知识仓库”,重塑了乡村士人的思维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乡村士人的阅读史。  相似文献   

2.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3.
《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误读的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列举了《于丹〈论语〉心得》的15类错误解读的书证,认为该书是集误读、曲解、胡吹之大成,流毒特广。这种误读以及被炒作为“经典文章阅读热”“自由化阅读热”的典型个案,已演化为当代学坛的阅读公案,大有从阅读病理学角度进行系统评析的必要,有从阅读学理论高度进行科学清算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打出“新××”的旗号,以“突破”等名目自诩,这是当前许多商品包括图书促销的一种时尚,但经过“鉴别”之后,你会发觉,这些东西未必“新”,也未必有什么“突破”,你会觉得“上当”。 当我面对山西教育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思路阅读突破丛书》和《新思路作文突破丛书》时,一开始也有上述疑虑。可是当我阅读了主编蔡智敏先生写的序言,并研究了两套丛书的编排体例,而且抽阅了丛书的一些章节之后,我觉得应当负责任地说:这两套丛书,与当前大量发行的各种练习册和作文选相比,它们是别开生面的;对于中小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5.
东流 《新闻导刊》2006,(4):46-46
龚永泉同志的小通讯《擦鞋者说》.长不过800字,却令人过目不忘,《人民日报》在今年3月19日一版发表了.还加了“编后”,可见编辑部很看重。不少新闻同行看了,皆说不错、不错。我阅读后感想有三,作简评之。  相似文献   

6.
我订阅的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是对开型的日报,正在追求“新锐,责任,主流”,可以说是有代表性的都市类报纸,日发行量大约在70万份之上,有不少可读的内容。但,每天阅读投递员送来的新报,常常有一点让我很不舒服,就是报中大大小小的“奢华广告”太多。  相似文献   

7.
当你打开《新周刊》杂志社官方网站的时候,“锐”字在红色背景下呈现在眼前,显得刺眼。有人说,阅读杂志是一种品位阅读,在国内各种杂志的竞争中,什么样的杂志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呢?读者说了算,杂志本身应以“内容为王”。  相似文献   

8.
郑健 《军事记者》2005,(3):44-45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军队、地方都有了双休日。人们在每周这七分之二的特殊的生活状态下,产生了特殊的化和精神的需求。于是,抓住周末的时间、周末的阅读人而创办的报纸——周末副刊应运而生。在《解放军报》“化周刊”的引领下,《人民海军》的“周末特刊”、《人民武警报》的“星期特刊”、《前进报》的“周末”、《战友报》的“军营周末”等陆续推出,  相似文献   

9.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10.
陆费逵人品和创办中华书局动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被毁坏声誉的陆费逵 陆费逵(字伯鸿)是中华书局的开创者。对于他和中华书局的成立,近年的出版史有一则“定评”。这个“定评”的原始版本来自郑逸梅老人的’书报话旧》。他说:“1911年,  相似文献   

11.
《图书情报知识》2021,(1):144-156
一年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期刊中心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联合策划推出了“阅读中的青年学者———2019年度阅读书单”,下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编辑出版学三个分书单。书单发布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好评,许多老师给我们反馈说除了自己在网上下单购书之外,还将此书单列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阅读书目。这份肯定让我们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09,(19):7-7
给“分级阅读”泼点冷水 儿童图书“分级阅读”现在讨论的很热烈。《文学报》发表刘绪源的文章说,儿童年龄不一,接受能力很不一样,将图书按年龄分级,当然有利于他们挑选适合的书,这是事情有益的一面;但我们不可忘记,真正的好书,在年龄上是没有“上限”的。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是一头紫色的长发,惜春的头发也是韩国漫画中随处可见的“碎发”,秦可卿则袒胸露臂……时下的图书市场,刮起了一股强大的历史名著“改编”风潮,给四大名著注人当代的时尚元素.以求“适应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增加卖点”。  相似文献   

14.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李业成 《出版参考》2005,(12):18-18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不少“孩子们为什么怕读鲁迅”的言论,分析为“时代距离太远”,我想这不会是主要原因。这给人提供了一个信息:是对教材的反思。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文章是一流的。但不一定适合上教材,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别说是中学生,甚至大学,都不可能一时半刻理解得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版发表一篇张作绵关于老年人的文章,说“台湾没有理由不能印行大字书”。文章说,生活在今天台湾的“乱世”,大隐隐于书,可是像他这样视力太差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报的人,想作书房隐士而不可得,只得看古书或大字本英文书,但这也有许多困难,现代人不能不读现代书。文章分析说,据统计,台湾1994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已进入高龄社会,去年2000年65岁以上人口达8.4%,也就是接近200万人。按照美国的标准,台湾约有50万人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平均每人每年买一本书,一年就需要50万本大字体书。台湾每年若  相似文献   

17.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毛传》:“爽,差也。”《说文》:“爽,明也。”因此段玉裁注:“爽,本训明。明之至而差生焉。故引伸训差也。”《郑笺》:“我心于女故无差贰,而复关之行有二意。”依毛公、郑玄,“不爽”被解读作“没有差失”,总之,女子道德行为并无差失,而男子却始乱而终弃,从故事叙述来讲,这在人世间确实是经常发生的,古今一直在上演这样的故事,因此对于前人训诂也不会有所质疑。然而,阅读先秦文献,相关的语词材料却不能不令人对此作重新的审视。  首先联想到固精养生问题,此在中国古…  相似文献   

18.
当读书节目集体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玲 《新闻前哨》2007,(1):58-59
前段时间,《工人日报》上一条新闻中说:“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殒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电视频道众多的大国,竟然容不下一个读书类节目,真让人感到悲哀!  相似文献   

19.
《评普 鲁士 最近 的 书报 检查 令 ,是 马 》克 思 于 1842年 2月 发表 的 , 针 对 国 王 菲特 烈 ·威 廉 四 世 于 1841年 12月 24日 颁布 的 新的 书 报 检查令的批评文章。书报检查令的第二条特别强调:“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书市上自由流通。”①这样的语句曾让当时的德国知识分子热情澎湃,他们觉得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时刻到来了,也就是说知识分子的春天来到了。于是,他们盛赞新国王非同寻常的英明与大度。但马克思却以其特有的清醒与理智,尖锐而犀利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