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幽静、美妙的自然山水,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美好追求,而那些被弃置荒僻之所的山水风物,则寄寓着他强烈的身世之感,所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较为明显的象征色彩.  相似文献   

2.
何方形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1):19-22,29
杜甫的山水诗创作是他一生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固然也有快适愉悦的成分,但更多的则表现了诗人拯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表达了怀抱不能实现的幽愤与感伤,意蕴丰厚。杜甫的山水诗展示出全新的情感体验范式,对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早期词作中对花、水等生态元素的描绘,多与作者当时轻松愉悦的心境相映衬,从而表现自己活泼烂漫的闺中生活之乐和结婚之初的幸福感触。而早在南渡前夕,李清照的个人生活就似乎出现了裂痕,在相应的文学创作中,同样写花写水,背后所寄寓的情感和心态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山水画“体道”,表现自然对象全幅生动的气韵,强调形神兼备,创造意境,技法上要求笔墨浑融,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精神,创造山水画的美。  相似文献   

5.
李白对山水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他与山水融为一体,感兴赋诗,超越苦难,名为“逸兴”。大自然催发了他的浪漫思维和灵感,他选择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山水吟咏,同时摆脱以往山水诗歌的写作定势,用来解脱苦闷,艺术时空十分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怀古意识,拓展了山水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6.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7.
建安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还囿于传统的山水审美观念,还建立在“比德”的审美观念之上,但有些作品已经开始了由“比德”向“畅情”的转化,更可注意,山水景物已经逐步呈现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领水主权构成了严格限制,表现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三个方面。经济方面主要是指沿岸贸易权与内河航行权的攫夺;政治方面则表现为租借条约、租界条约、不割让协定等对领水主权的限制;军事方面,列强租借水域布置军事设施和外国军舰自由航行中国领水,大沽至山海关不设防规定是领水主权限制的重要表现。总之,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意味着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9.
道教对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士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士人受道教的熏染,拜师学道、归隐山林以及道教对士人文学风貌的熏染等方面。寄情宫观、赞咏山水、缅怀先圣、祖师、高道,是道教影响下士人文学的两大主题,酬赠友人、慨叹人生,为元代道教史籍中士人文学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冠乎齐梁的谢,无论是前期的新体诗,还是后期的山水诗,反映出了当时诗歌的新特征。特别是谢的炼字艺术,以平中见奇,以易见难为归宿,增强了语言内在的弹性。  相似文献   

11.
陶弼在旅桂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留下了大量描绘风土、吟咏性情的风物诗,这些风物诗往往于花草树木、田园风景和山水风貌的抒写中,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宋诗“以哲理入诗”的特点。诗中既有百味杂陈的人生况味,深含旷远高古的道境禅理,又内蓄着丰厚绵缈的历史意蕴,饱含了深刻隽永的哲理意味。诗风清新自然而寓意深刻,是八桂风物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的绵缈情思和深刻意蕴。值得后人不断地寻索玩味,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嵇康养生论包含着丰富的"形而上"的哲学内容。在神仙论上,他接受汉代自然元气论,以之探讨成仙、长寿的问题,认为神仙不可学得,长寿却可实现。在命运论上,他认为人应该配合"天命",无心无意地清虚、养神、毓形,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之理",则长生就可水到渠成。在形神论上,他主张形神兼养才有益于养生。而最终他超越技术化的养生,主张要遗忘生死,在音乐山水中体会与天地自然合一的生命情怀,达到"至乐"的境界,是为境界论。因此,嵇康的养生之道并不肤浅,而是有着玄学特点与玄学意义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开辟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在古今中外山水风景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机无限的景象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一生四上庐山,与江西的名山秀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寓赣诗不仅形象地记载了李白诗风从飘逸走向沉郁的过程,而且集中地反映了他从学人误为政治人的遭际的尴尬和精神的痛楚。756年的再寓赣地,致使李白经验了人生的和精神的巨大跌落,在学上则表现为浪漫性和怨愤性的矛盾结合。李白遭受迁谪,始于江西,终于江西,因此,李白寓赣诗与其迁谪情怀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后裔,生活在女真、蒙古政权下,在民族、君国等观念方面与传统儒学有异。其诗就题材言成就最高的是纪乱诗,其次是山水诗、题画诗。就体裁言成就最高的是七律,其次是七古、七绝。其成因除地域、时代外,还与其崇尚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及兼蓄唐宋诗的文学观念有关。其词虽也主写人生感慨,但与诗相比,侧重于个人际遇。其爱情词、山水词的成就也很突出。其词不仅兼蓄豪放、婉约,而且能熔为一炉,是苏、辛之后的又一大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波谱特征曲线法的遥感图像海岸线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遥感图像的反射波谱信息,提出了海岸线提取的一种方法。首先,根据遥感图像中水体独特的反射波谱特征,提出了以特征曲线法来进行水陆分离,其核心是基于地物波谱的相似度,以水体反射波谱曲线作为中心判据,当目标像元的特征曲线符合中心判据时,将目标像元分类为水体,反之为非水体,从而实现水陆分离。中心判据由水体波谱在遥感图像各波段的分布特征来确定。然后利用形态学方法,对水陆分离后的图像进行海岸线提取。本文以Quick Bird图像和IKONOS图像为例,利用ENVI软件编程,实现了对归一化后的遥感图像的海岸线提取。结果表明所获取的海岸线连续性好、信噪比高,算法简单且适用性强。进一步研究自适应获取中心判据的方法,可使该算法用于工程化运算。  相似文献   

17.
梅尧臣的山水诗运用“出游观景,移步换形”、“精选视点,三维眺览”、“专注一景,凝眸近现”、“虚拟泛化,因情造景”四种基本范型来观照山水景物。在这四种范型的具体运用中,诗人既吸收了前人的创作技巧,又有自己的创新;既不满西昆体的形式主义诗风,努力挽回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又不满前人既定模式,努力寻求山水诗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域使用权抵押客体的范围应予以分类规范:海域使用权权属及该海域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存在争议尚未解决的和未按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权为暂缓登记的海域使用权抵押类型:公益性用海的、有违法用海行为正在立案查处尚未结案的、被查封的和涉及油气及其他海洋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的海域使用权为不得抵押的海域使用权类型;除此之外海域使用权,均可以设立抵押登记。  相似文献   

19.
朱熹论山水自然之美,在儒家"比德"传统之外,更欲穷究深邃玄理,归宿于"养性成人","曾点气象"是对在寄情山水中实现心灵境界的最好说明.朱熹从其形上与伦理相互诠释的哲学进向出发,试图以天道诠释人道,以先验的道德意志诠释更为侧重现世伦理的"比德"传统,以弥合由双重价值取向而导致的人格裂缝,则山水逍遥之乐转而成为明德尽心以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朱熹提出了一种旨在提高士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文化策略,但由于其理论的巨大裂隙,其形上追究的一面被遗忘,而其伦理论证的一面被悬为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不可超越的元典,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不应是一段风潮,而是成为教育的常态,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华德福教育思想以整体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命、用想象力滋养儿童的生命、将教育与儿童的生命紧密相连等观点,给予生命教育以启示:回归本质,教育本应当是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初心;平等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美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