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泰州儒学虽然充满了创薪精神,但他们始终坚守儒学底线,崇尚圣人之道,推崇儒家经典,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并坚持进行圣学教育.泰州儒学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仁”“礼”“中”等思想,他们不管是为官还是平民,“儒”气都很重.他们治学虽然兼收并畜,但仍以儒家学说为主.泰州儒学把孝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保持了传统儒学的孝悌本色,孝亲情结很重,但他们并不盲孝.所以泰州儒学既坚守了儒学阵地,也在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多元智力理论为变革传统课程与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数学教学,使课堂充满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泰州儒学的表达方式很丰富,不过由于泰州儒学的学者们大多不喜著述,所以其儒学思想的表述不以著述为主。泰州儒学思想的表达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其一是以讲学传道于世。无论是胡瑗,还是泰州学派、太谷学派的学者们都喜欢讲学,并通过讲学来系统传授他们的儒学思想。其二是泰州儒学思想的阐述,都是以解释传统经典包括儒家、道家经典和佛经来表达其儒学新意的。其三是泰州儒学思想也是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当然,由于泰州儒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各个学派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他们在讲学方式、解经重点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创新儒学、宣传儒学,并以期化民成俗的鼓动精神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泰州学派是充满创新精神的学派,也是一个极具启蒙意义的平民哲学学派,但他们仍属儒学一脉。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认为,为学当读圣贤书。儒家的经世哲学是他的指导思想,但他不搞儒学独尊,而是主张兼收并蓄,主张杂学。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尊儒而并不排斥佛道,并肯定了佛道各自具有的效用。这就把尊儒与杂学有机统一起来,为"三教合一"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他为儒学在汉初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儒学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从叔孙通本人的性格特点及处世艺术方面出发,分析他身上具备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说明他"何以为儒";从他对儒学的贡献分析他如何从实用的角度使统治者认识到了儒学的作用,使儒学与政治初步结合,从而说明他"何以为宗"。  相似文献   

6.
泰州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区域。泰州儒学在中国文化、思想、教育史上有较高的地位,对泰州儒学文化的价值应该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泰州儒学代表的是泰州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成了泰州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代代传承下来。泰州儒学中的主体精神、启蒙思想、民本思想应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光大,为此要加强泰州儒学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泰州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与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泰州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的地区。古代泰州儒释道思想都非常丰富,名贤众多,名师辈出,尤其是泰州儒学思想影响很大。自南唐以后,泰州儒学一直在发展,并在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三次儒学思想发展峰期。以胡瑗为首的理学思想、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以黄葆年为首的圣功儒学思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仍热衷于泰州儒学的研究,泰州儒学的魅力一直兴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泰州儒学的诚信思想非常丰富。他们把"诚"、"信"统一起来,并把"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立身根本。泰州儒学认为,讲诚信就要讲诚心,所以诚信必须正心,做到内心以敦其诚实,待人以诚信真实。此外,诚信在于"正",所以泰州儒学又将"信"与"正"结合起来,主张以保持"正"的品行,浩然之气、正义之气,"正信"接于人。  相似文献   

9.
作为孔子思想和实践的直接继承者,子夏毕生致力于传播儒学,并把儒学与战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创立了儒之西河学派,使儒学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整理六经,发明章句,促进了儒学传播,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泰州儒学对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与创新,特别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新的解释。泰州儒学虽然看到了"天"的力量,但他们更看到了天地间关系的自然本质,因而突出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要求。同时,泰州儒学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大人造命"的精神,这就否定了纯任自然的传统观念,也使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游侠是历史的产物。游侠的理念显现出所产生时代的思想烙印,即其侠义行为以及报恩、复仇之举,均源自原始儒家、原始墨家学说。于是,游侠显现出儒的侠化,侠的墨化,儒家节操,墨家行为。侠风、侠骨伴随儒教对东汉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的潜移默化作用,从而夯实了后世绵延不绝的游侠文学发展的基础。曹植的游侠诗,既是咏怀诗的先声,也是边塞诗的先声。而咏怀诗又孕育着李白儒、仙、侠合一的诗作。文人之所以酷爱游侠,出自诗人对人格尊严的追求,以及憧憬与宣泄心态的外化。这一心态,一定程度地左右着作家的文学个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泰州儒学强调以人为本。古代的泰州学者们十分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尊身、保身。他们还从人性层面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层面对其身本思想进行阐述与论证。泰州儒学肯定人的情欲,但同时也主张节制不合理的情欲,尤其反对恶欲。泰州儒学还倡导公欲,主张义利统一,要求人们处理好义利关系,坚持义利统一,做到“知本”“知止”。  相似文献   

13.
“逃禅”一词最早出现于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逃禅”主要盛行于明末清初时期,以明代中后期的禅风盛行为基础,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儒佛的糅合为特征。“逃禅”是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的发展演变与社会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从考证“逃禅”入手,对我国学者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梳理,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泰州儒学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把自然与快乐看作人的本体之性,主张排除恶欲,强调心底之乐。在修身问题上,他们突出了修心这一要求,主张修心立本和改过正心,尤其要求统治者修仁心,并通过正已而正风俗、正人心。在学习和修身问题上,泰州儒学要求处理好博闻、强识与慎思的关系,强调“心悟”、自得”,主张“内求”,在切问近思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战国末期,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即将建立,社会处于变革时期,为学术思想最终走向融合奠定了基础。苟子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道德教育思想的融合:一方面援墨入儒,吸取墨家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另一方面援法入儒,吸取法家的“分”和“法”,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作出了理论论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儒学的“入世’’能力,大大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孕育了古泰州盐场,汉初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成为古泰州盐场的开拓者。古泰州盐场丰富的海盐资源造就了古泰州的盐税,古泰州盐税成为历代王朝财政税赋的主要支柱。古泰州盐民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煮海水为盐"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泰州盐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