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变羊故事发端于汉译佛经故事。羊崇拜中的化观念是复杂多样的,其与方术、鬼灵仙怪等传统化多种分支纠葛难分。母题利用变羊信仰教训妒妇,故事主流倾向被注入了男性强势化导向。而故事前半部分暗示的男性性放荡,则被轻轻掩盖了。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化是以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主导,西方传统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中西传统化不同,使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迥异,即逻辑严谨性不同、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不同、事实的客观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5.
“中国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借用中国传统化资源的视觉元素,并把它转换成符合当代艺术语境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欣赏当代艺术的同时,又能领悟作品中化的根源和脉络。“中国方式”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化的价值和魅力。本通过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分析,发掘和阐释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化的最高境界。“和”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及其在文化重建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及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继而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致使转型期的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之根。事实上,“形而上学”在化重建中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它能够填补传统化形上关怀缺失的真空进而为化重建奠基,而且能够弥补传统化思维方式的缺陷,孕育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国门大开,外来化蜂涌而入,对本民族化冲击很大,民族化产生危机。《白鹿源》在此背景下产生,着重对开放年代的传统化重新审视。作陈忠实将传统化中的主要部分三泰化“关学”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主人公白嘉以及作为中国传统化符号的朱先生。《白鹿原》表达了作对传统化的留恋与希冀,传统化的精髓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重读阿城的“三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城的寻“根”意向最集中地体现在“三王”系列上。《树王》展现了“理想在现实世界中的灭亡,理想在现实世界中的失败”的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传统化“断裂”的关照。《棋王》以饥饿为题材,探索生活的“质”。作赞赏的未必是“逃避现实”,而是强调应该从大理想的空谈转向到考虑日常生活的具体的问题。《孩子王》中表现的对现实的批判意识更为突出。阿城的“寻根”并不只是单纯的怀念或好奇,而是探索人的存在条件及其意味,其主旋律是倾向于中国传统化的美德与人情味。  相似文献   

10.
崔缨 《岱宗学刊》1999,(2):57-60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的不断输入,中国传统化被迫作出应答,在怎样对待中国传统化和西方近代化问题上中国学界出现了分歧:一是“严互夏之大防”,奉中学为至高至上的“西学中源”之论;二是“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化之说,面对学界的这种混乱现象,孙中山主张“集合中外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这种中西合璧的化观,为时人乃至今人在对待中西化冲突,交流中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培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生态和国际文化生态。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文化建设方向、特征、要求等来培育。  相似文献   

12.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这需要我们建立国际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但目前,在学界已形成的文化理念——包括"交际文化"论、"文化定型"论、"文化依附"论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巨大的文化事业的要求,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需要进行文化观念的转型。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破狭隘的"交际文化"观念,建立国际文化的大视野;第二,突破"文化定型"观念,以克服跨文化理解的障碍;第三,变"文化依附"为"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少数文化强国实施文化霸权政策,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使中国文化尴尬失语。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国际文化交流呈现东方转向。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  相似文献   

15.
刘俊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04-106
词汇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研究,花卉植物词属文化词,与民族文化有各种关系。由于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植物文化不尽相同。汉英植物文化就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了解汉英两个民族在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及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是技法的书法、文化的书法、"道"的书法,是"抽象的形象思维"发展的全息结晶。书法的全息是结构的全息,更是意义的全息。"抽象的形象思维"让书法产生更多的新形象,也让书法成为中国文化创造的全息码。"取象自然"的书法观、"由人复天"的秩序观、"经验感悟"的形上观、"书为人学"的技道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书法全息的理论支撑。书法作为一个子系统包涵了中国文化这个整体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7.
从表层上看,无论是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素材”、“将美学观注于其中”,还是在“以回归自然为理想”方面,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都极为相似,但从深层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二者相似的背后存在着分歧与差异。文章试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王雏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哲学、宗教背景”等作综合性比照,指出其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在蒙古族学生的汉英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在教学中应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因素的导入,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从文化角度对翻译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的能力。汉英翻译要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策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生态系统是由文化要素组成的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含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自给自足"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它和外部(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保持文化多样性,实现双向互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维护中华文化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记,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性关系模式,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天然"的秩序,貌似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一样,充分体现在语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