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韩愈以儒学思想修身治国,除了在治国政要上辟佛抑老外,并不一概排斥其他学派思想,对百氏杂家有可取者,不但予以肯定,且兼收并蓄。他的《读(鹖冠子)》一文,较全面评说了《鹖冠子》一书的思想。从黄老道家鹖冠子,《博选》之“四稽“五至”及《学问》之“九道”“礼乐仁义忠信”等方面出发,解读韩愈论鹖冠子及其学说,探讨退之肯定鹖冠子的原因及他对别派学说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冠子》作者鹖冠子的真实身份一直扑朔迷离,传统的说法主要有“居深山,以鹖羽为冠”和“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两种,二者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本文从辨析这一差异入手,通过对“鹖冠”乃武冠、庞媛乃鹖冠子学生等文献记载的考辩,及对《鹖冠子》文本宣扬的“秩序”思想的推断,认为传统的“因服成号”说不可信。“鹖冠子”之名,并非后人据隐士服饰对该书作者的称谓,而是作者本人对自己特殊地位的暗示,作者很可能是一位战国晚期某国国君的政治、军事谋士,其国籍为楚国人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的出土给《鹖冠子》的命运带来了转机,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外研究《鹖冠子》热潮的出现.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成果仍以考证、辩伪者居多,对《鹖冠子》思想的关注与研究明显不足;国外的研究成果中,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种特征.戴卡琳注意到了《鹖冠子》对语言力量的重视,但是她却回避了哲学的角度.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来发掘《鹖冠子》的哲思,这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鹖冠子》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一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一篇。颜师古注日:“(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本凡三卷,十九篇,有宋陆佃注。但后人多疑伪撰,长期以来很少有人研究。为此,本文试图对这部书进行一些探讨。 一、《鹖冠子》的真伪及时代 关于《鹖冠子》是否伪书的怀疑开始于唐代。《文献通考·经籍考》曰:“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柳  相似文献   

5.
论《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论道法、黄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是汉以前的一部古书。“道法”思想是该书的主要思想。“道法非申韩”,也与黄老新道家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鹖冠子》一书的命运可谓最为乖舛。自从被柳宗元斥为伪作以后,这部书就很少受到关注,直到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鹖冠子》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这部书在先秦诸子中的归属仍颇有争议。从目录著作和《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中“道”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7.
《鹖冠子》的黄老政治学说,实是一个“法”、“术”、“势”、“时”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它推崇法治,认为应当集权中央,这表明了其时代的进步性;它讲究道术,发展了道家“君人南面”和“治官理民”之术;它强调“时”的思想,使其黄老学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推崇“势”,但更多的融入了为政与民的思想,而非法家提倡的“刻薄寡恩、冷酷威严”之势。可以说:《鹖冠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战国以来黄老政治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敦煌本<鹖冠子>注在校勘、训诂上颇具价值,它的注解简要切实,多合原意,又能对原意补阙阐述.  相似文献   

9.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气学思想包含“精行四时”的“圜道说”,“本生”“适欲”“达郁”的精气涵养理论,以及“与元同气”、执一无为的政治主张三个方面,是对先秦道家气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吕氏春秋》同时把阴阳家关于四时之气的思想纳入黄老道家的“精气说”范畴,在继承《黄帝四经》《管子》四篇、《鹖冠子》等黄老道家养气以施无为之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保证君主政令畅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先秦典籍《鹗冠子》中包涵大量的关于军事的思想,备战思想是其中的精髓,对国家来说备战一天也不可以忘记否则,一旦有战事发生,就会措手不及,陷于被动。商场如战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应该时刻不忘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危机管理,以应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因而鸡冠子的备战思想对企业危机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于雉科(Phasianidae),别名角鸡、褐鸡,古代人称鹖(音he;曷),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的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跷勇、善斗,有一种“外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因此,人们又把它视为勇敢、顽强的象征。古代从汉武帝时起(公元前156—87年)就有武将戴鹖冠之制(也有人说,鹖冠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识其勇。一直到了清代,才不用鹖冠而改用兰翎和花翎的制度,但依旧沿用鹖羽。历代帝王就是利用它的尾羽来激发武将的斗志。  相似文献   

13.
政策的价值     
正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为人们熟知,而有关扁鹊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鹖冠子·世贤十六》篇中,引述了一段扁鹊与魏文王的对话。大意是这样的,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哪位医术最好?"扁鹊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相似文献   

14.
以圣贤、道法为核心的《鹖冠子》的社会政治论,经历了《近迭第七》作为早期篇章,蕴含着道法的萌芽;《王钅夫第九》的"成鸠之制",延伸了道法的领域,上至日月列星,中兼人情,建立起一个以"天曲日术"为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到最后《度万第八》中"五正"开始带有浓厚的"气"论色彩,理想统治者被称为"气皇",包含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五个层次,使理想与现实之间更加具有张力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而这种变化,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急剧改变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5.
正鲜红的冠子、五颜六色的羽毛是公鸡的名片,小动物们见了它,都说:"真美丽!"自然,大公鸡听得是心里美滋滋的。大公鸡一度沉浸在人们的赞美声中。一天,当他扭头去欣赏自己漂亮的尾巴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黑黑的家伙也跟在它的身下,欣赏自己的尾巴。  相似文献   

16.
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天道观、政治理念、君臣观念等方面。其军事观念主要见于《鹖冠子》《文子》《黄帝四经》和《淮南子·兵略训》等尚未获得应有关注的先秦黄老之学文献中,主要表现在:从出兵原则、战争性质和战争守则等方面对战争的认识;从以退为进、以谋略制敌出发,强调以柔取胜,构成了系统的以柔弱胜刚强为特色的用兵之道;在政治与军事关系认识方面,主张"兵之胜败皆在于政",较为客观全面并充满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7.
近日网上冲浪,偶见一文曰:战国时有一大家,名鶡冠子。甚奇,遂搜索之,方知其为楚人,著有《鶡冠子》一书。求而拜读,见魏文侯问扁  相似文献   

18.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声。——《鶡冠子·天则》教材释义: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前面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迷惑,不能认清全面、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时,将"胡服"引入了中原地区。"胡服"亦包含冠饰。王国维认为冠上插"貂蝉"的"赵惠文冠"与加双"鹖尾"的"鹖冠(亦称(鸟夋)(鸟义)冠)"均出自"胡俗",属于"胡服之冠"。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冠上插"貂蝉"为饰的属于"胡服之冠",是由胡地传入中原的;而冠上加双"鹖尾"为饰的"鹖冠(亦称(鸟夋)(鸟义)冠)"并非来自驭胡地,是中原地区的服饰。另外,汉代这两种冠均属武冠。  相似文献   

20.
森林里有一只美丽的大公鸡,身披五彩衣,头顶红冠子,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聪明。可是它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看不起逗号和句号。一次,它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