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交叉学科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农业与GIS融合的创新型交叉学科人才是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针对GIS与农业交叉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探究交叉学科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框架,创新GIS与农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既满足GIS学科发展要求,又具备农业区位理论与农业应用思想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交叉科学时代"的到来要求肩负着培养学术创新人才使命的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适时转型,改变单一学科培养人才的传统格局,形成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的局面。我国研究型大学要充分认识到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正视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面临的问题,并在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寻求改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构建的以“研究生领域”为核心、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主修和辅修学科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及组建导师特别委员会等有效措施,建立了完备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认为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该借鉴康奈尔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敢于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壁垒,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构建设,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制,建立面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探索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必须搭建适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加强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本文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探索等四个方面,开展了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探索研究,以冀在产生一批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同时,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科交叉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交叉学科教育的特点,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开展交叉学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改革管理运行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共享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以及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组等措施,加快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社会,不足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大学转变人才培养思维,多元探讨新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方式。本文主要是从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分析新时代拔尖人才的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眼睛具备“光学”器官和“生物”器官双重属性的交叉学科特性出发,研究“光学”课程运用和实践特性与眼视光医学教育课程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分析其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并分析我校眼视光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交叉学科的整合方式,探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利用交叉学科更好的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9,(18):192-193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各领域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信息管理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文章基于大数据背景,提出了气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分析人才的市场需求和能力要求,并提出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几个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需糅合高等教育哲学中的认识论、政治论与人本论三种观念,肩负学科发展、实用性人才培育及其人的全面发展三项任务。在系统论与权变观的指引下,其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一方面需关注机制设计的整体化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需针对具体的交叉学科建构出多元化的、适切性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师院校向综合性转型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自然趋势.地方高师院校应准确定位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4+2"型周教学模式下推行"强化主修学科专业教育,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兼顾交叉学科联合培养"的主副修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数学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科学向综合性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建筑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情况,针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形成符合土建类院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证明,科学、规范地设置交叉学科,建立与交叉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求能够融合法律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解决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这是现代法律人才培养和市场化选择的结果。国外该类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而强调法律之外掌握专业知识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以及国内部分高校特色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主修+辅修"课程的知识融合、"校内+校外"的联合培养、"行业导师+实务导师"的多元实训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刘紫英 《考试周刊》2011,(45):194-195
化学生物学正在成为21世纪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国内外相续开设了化学与生物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本文在简要介绍化学生物学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下,以地方本科院校宜春学院为例,阐述了化学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环境与健康菁英班"是山东大学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创办。旨在充分利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科研实践中形成的优质育人资源,以山东大学人才培养为结合点,共同培育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基本方法、热爱环境与健康事业的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环境与健康菁英班"培养模式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必将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期培养一批致力于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原有学科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增大.而将第二课堂与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第二课堂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受到学科规训制度和知识规划制度的夹持,学科规训构筑了学科壁垒,并形成了以学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惯性;交叉学科相关政策的实施是知识规划向学科规训发出的“挑战”,意在弱化学科规训的利己性和排他性,强化知识规划的公益性和融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是适应现在和引领未来,明确的目标定位迫使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从学科导向向解决综合复杂问题导向转变,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的、能缝合学科裂缝的“操刀人”,但面临着交叉资源缺乏和体制机制受限的现实困境,下好工程博士先手棋,注重系统化顶层设计,构建交叉学科及其人才培养的运行保障机制是当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应对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专业的内涵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对该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新要求。生物技术专业的交叉学科背景使它具有知识多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其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建立和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交叉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大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因此,高校对人才尤其是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本文是以交叉学科的一个分支——工业工程为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业工程毕业生就业岗位及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能力需求的调研,总结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工业工程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通过对国内典型高校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研及分析,总结出最适合工业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工业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工业工程学科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久群  郑华  余全红 《高教论坛》2015,(2):98-101,125
根据实践体会讨论如何科学、规范地设置交叉学科,明确交叉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导师配置、论文选题、学位授予等培养环节及其管理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