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学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世界数学教学的新趋势.1998年8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日本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并使用“开放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方面活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并强调:“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温伟平 《中学教研》2004,(11):24-26
同一数学问题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呈现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不同的难易障碍,若给出的条件是直接的、问题的表述是显性的,则解决问题会相对容易;若给出的条件是间接的、问题的表述是隐性的,则解决问题会相对棘手.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挖掘问题的表述,将隐性等式转化成显性等式,将晦涩问题转化为学生最熟悉、最感亲切的问题,化困惑为明晰,进而拨开障碍顺利解决问题.本文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充分挖掘隐性等式来解决问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渴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益,并恳望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中,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创设猜想情景、列举生活实例、设计实验操作、引导有序思考、启发大胆想象,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两份预案,有几个共同特点:第一,联系生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要求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分析、理解问题。并运用所学乘法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第二。自主探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改变了过去分类教学的模式。要求学生从实际数量关系的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性。第三,学会合作,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反思,有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两份预案。有不同的优势:案一根据借班上课的实际,以小记介绍自己所在学校为主线。用故事情境贯穿全课,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习得数学知识。在探究中体验数学。享受快乐;案二在平实的课堂、平实的教学中(所选例题和练习均是在深钻教材、深挖教材智力因素基础上设计而成的)落实数学“双基”,发展和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编按]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测,并提出合理、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7.
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数学学习上,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新颖的、独到的,而不是对已知方法的模仿与重复”.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个好的、新颖而有创意的设想或解题方法,常常来自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知识背景之间的联想,或者是新旧问题之间的因形式相似或内容相关而产生的联想.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自觉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中,要让学生在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应用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此教师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从情景问题到数学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些差异,以学生为本,构建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下面我谈一谈在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决”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和理解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用“数学”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思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应用题是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一类常见题型,这类题目以文字叙述为主,涉及到的信息比较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解答应用题,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方程、统计、不等式、几何、函数等数学模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已知条件与所求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利用模型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当问题的条件与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及时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它表现在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当前的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以适应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的挑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取代孩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个学生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可见,数学问题解决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很多,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从教学内部或外部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标准》明确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分析、探索、解决问  相似文献   

19.
杜厚娴 《江苏教育》2023,(40):50-51+55+3
驱动性问题是推动数学教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对学生、教师及生成资源的思维挑战,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以驱动性问题推动教学走向深入,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以数学的思维提出问题,以数学的素养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世界各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这些高层次的能力包括了推理、交流、概括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这种高层次的思维,提高学生开放性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仅靠一些常规的习题是远远不够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类被称之为开放性问题(open-ended question)的新题型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程度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教材、试卷中。更提出了研究数学开放性问题既要重理论性又要重可操作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