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珂 《情报杂志》2004,23(12):14-16
对多媒体作品的版权地位、权利归属、创作授权和合理使用等版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世界发明》2008,(5):94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表在数码环境中加强保护版权的初步建议,为版权作品引入涵盖所有电子传送模式的传播权利,并订定在指明情况下违反这项权利的刑责。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版权中介:集体管理组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志刚 《情报杂志》2005,24(9):80-82
网络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复制等侵权行为变得轻而易举。在这种前提下,无论是版权作品所有人主张其权利,还是作品作用者寻求许可授权,都变得越发困难,集体管理组织应运而生,在版权人、使用者以及传播者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版权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余秋英  郑丽航 《现代情报》2009,29(10):66-69
数字网络技术使版权与公众信息权的冲突更趋激化。如何善用新技术缩减作品传播的加值成本、公众自觉维护原创者基本权利、原创者适度的"权利让予"是网络环境下版权与公众信息权保持衡平的三要点。"创作共用"许可协议是一种在协调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利、权利与权力、权利与责任关系下的维护网络环境下版权与公众信息权平衡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波 《情报科学》2005,23(1):55-60
法定许可是指根据版权法的直接规定,以特定的方式使用已经发表的版权作品,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但是必须按法律规定向版权人支付报酬的,并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相关权益的法律制度,其实质是将版权中的某些权利从一种绝对权降格成为一种获得合理使用费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开放存取背景下国际期刊版权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珂 《情报科学》2007,25(10):1466-1471
开放存取背景下国际期刊版权政策的调整有其理论、实践、舆论、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采取灵活和多样化的授权模式、给作者预留自由选择版权政策的空间、扩大作者对作品电子版自我存档的范围、强制保证用户对作品自由使用的权利、削弱对职务作品访问获取的障碍等。我国期刊社应建立与完善版权政策,强调对作者与用户权益的保护,在向开放存取期刊转化过程中采取稳健的版权政策,政府亦应在期刊版权政策演变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增强著作权意识 杜绝一稿多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1991年6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10月27日修订的<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作品的传播者在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著作权法就是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正当权益,调整因创作、传播、使用作品而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一种专门的民事法律;其制订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作者的权利,促进社会公益,尊重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8.
试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有关版权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珊 《情报探索》2006,(1):60-63
论述了文献数字化的性质及权利归属,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作品的使用问题和数字图书馆自身的版权保护问题,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如何处理版权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1电子版权与合理使用制度在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矛盾 1.1版权的概念及在电子环境中扩展的内涵与外延 版权也称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其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在以文献信息为主的传统版权时代,版权法的基础是有限的复制技术,有限性意味着复制作品成本很高,版权保护的社会成本较低.而在信息时代,光电复印、计算机技术改变了复制的有限性和人们使用作品的方式,同时也产生了与有限的复制技术所不同的创作概念.  相似文献   

10.
沈陵 《内江科技》2011,32(10):156+162-156,162
本文分析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及《欧洲版权指令》,从权利保护客体、权利范围、权利限制的条件等方面证明国际性版权公约极度扩张了对版权的保护,我国应当做好准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关系异化理论为法律制度异化理论作出了良好的铺垫。版权制度的促进价值是判断版权制度是否异化的根本价值和基本向度。我国版权制度的异化具体体现在版权对象、权利内容以及合理使用三个方面。异化版权制度的回归应通过立法修订,坚持版权保护对象法定,限制版权权利内容以及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使版权制度重新回到实现其促进价值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2.
王英 《现代情报》2009,29(6):10-11,14
面对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使用给版权带来的巨大影响,而传统版权制度的创新尚无法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于图书馆领域开展有效协调时,不如寻求包含"权利相互性"与"权利立法平等性"等先进立法理念的版权补偿金制度的支持,以促进版权人、图书馆及社会利益的共同实现,这项制度必将成为图书馆使用数字版权的重要法律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石刚 《情报杂志》1991,10(1):86-89
版权,也称著作权,是作者依法对自己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图书情报工作者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同样享有这种权利。工业产权则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产地标记与产地名称、制止不正当竞争等八种权利。其中,专利权和商标权是目前各国普遍保护的两项最主要的工业产权。专利权是指国家授予创造发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开放存取期刊的版权有四种模式:出版社拥有版权;作者保留版权;转让商业利用权;保留部分权利,通常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本文对开放存取期刊的版权做了分析、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陈芳  黄郴  余望枝 《情报杂志》2005,24(12):93-96
电子商务中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与版权利益分配之间的平衡;二是版权权利人、用户、电子商务经营者和服务者间的利益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事实上的不平衡,如何实现版权拥有国和使用国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是电子商务中版权保护的难题。电子商务经营者或服务者、用户、版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其实现途径是在赋予版权人专有权利的同时。对专有权利作出合理的限制,结合电子商务的特征,适当拓宽用户的合理使用和电子商务网站法定许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版权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深刻影响了版权的形式和权利属性,从而形成了网络版权。同时,网络版权的内容提供者和运营商也面临着网络版权融资需求旺盛和融资渠道不畅的矛盾。在我国网络版权制度日益完善,网络版权产业快速发展有利环境下,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体系的建成和消费者付费意识逐渐养成带来了稳定和持续的基于网络版权的现金流。此时针对网络版权细分类别以及不同市场主体设计和试点开展网络版权证券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保证网络版权证券化的有效运行,还需构建和完善包括网络版权管理、基础资产设计、征信增级措施以及价值评估等方面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版权的侵权与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牛学理 《情报杂志》2004,23(4):67-69
叙述了国际上和我国对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新权利以及版权限制,就网络环境下版权侵权责任归责,特别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予以探讨,提出了保护版权人的版权利益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逐渐有能力独立进行发明创造和文艺作品创作。本文主要探讨现行专利及著作权制度中规定的保护对象、权利人资格、专利及著作权的权属、侵权判定、侵权责任主体等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适应及协调程度,研究指出:现有的专利和版权制度应当对人工智能的发明和作品持鼓励的态度,在排除不适宜作为专利或著作权保护对象的同时,人工智能的发明或作品的权利授予标准应当与人类的有所区分;相关权利人仍须对应自然人或法人,而非人工智能本身;相关专利侵权行为应包括间接侵权,同时应对人工智能作品安排“登记-授权”的著作权制度、参考临摹作品为人工智能绘画作品提供相应的授权使用制度等。本文还探讨了当前的专利法及著作权法在人工智能时代符合公平原则的程度,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将人工智能的发明创造或作品作为公共财产,授予相应的开发者“数据处理权”作为一种新的邻接权,赋予人工智能创造物新的特别权利(Sui Generis),修改专利法与著作权法中关于主要权利的相关规定等。  相似文献   

19.
论正确处理邻接权与版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正确处理邻接权与版权的关系蔡永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作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作品的传播又使得传播者与作者(版权所有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法律上表现为邻接权与版权的关系。近年来,在享有邻接权的传播人与享有版权的版权人之间因行...  相似文献   

20.
论数字作品的版权与合理使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作品将成为作品的主要传播和使用方式。这些对既存的版权制度及合理使用制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基于数字传输与纸介质印刷作为作品载体的功能等同性,版权制度与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仍具有存在的基础。在网络环境下,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应当尽快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