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公益”是指为了社会、为了大众的利益而行动的行为或事业。公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与时代的演变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古代,由于社会文明的局限性,缺乏对社会公益的关注与扶持,使得“公益”这个概念并未得到普通民众认可。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近现代,一些社会学家对于公益一词开始深入探究,以期通过对“公益”这个词语的解读,能够让社会大众关注今天公益慈善事业对于本土内生属性问题的影响,使得公益这个词语能够真正地深入到社会,让社会去关注它,并给予它一定的发展空间,以此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流行音乐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围绕它进行的种种争论既是自古就有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之争的延续,也是音乐教育中一块让教者与被教者都身感无所适从的一块白留地。音乐课本中的歌曲编排无法紧密地与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相融合,无法与社会的流行元素共进退,无法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得益彰的现实让音乐教师尴尬,让学生痛恨。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的矛盾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4.
“土豪”一词的词义几经变迁,演变过程褒贬交替,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今作为网络热词,“土豪”在词性上不断丰富,其理性义和色彩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它的词义演变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等现实问题.从大众的认知心理角度可更好地解释“土豪”新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先解本文的标题。赵谦翔先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了《“读写双赢”教学例话》。在文中,他宣称这种教学是什么“‘绿色’的训练”。阅读赵先生的文章后,不禁对“绿”色产生了疑问?它到底是什么色呢?“绿”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绿”色,“绿满窗前草不除”;其二为“乌黑”色,“须眉绿如画”。从“色”的本态上讲,不管“绿”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见。“先生”作为现在比较通用的一个称谓词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交际之中,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诸多阶段,备了多且褒贬不一的义项,它在感情色彩上表现出的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义,都有它的发展渊源,从“先”和“生”两字的意义结合而来,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7.
“逻辑在先”来源于哲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它具有(哲学的)专业性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普遍性意义。当涉及到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时,它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因为“逻辑在先”的意义属性是关注并寻找最根本的问题以及最原始的观念。若将“逻辑在先”运用到文学批评,批评的原则、方法、理论等都会因为不断地追求并不断地集中于“根本属性”这一特点而使批评走向模式化、概念化,极“左”文学批评由此产生。极“左”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强调并体现了“逻辑在先”思维方式本身的重要性,而且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批评这一学科所应当有的学科意义以及由此而来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1.“优生”之重与“差生”之轻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与学生都会陷入“数字化生存”状态,教师是跟着它走,学生是被它牵着走。在这种状态之下,分数就是一切,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相应地,考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生”,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是“差生”。考试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地以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的等级优劣:“优生”被设想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并可以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荣誉的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受众和传媒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女主播”现象并对此现象提出了解决办法,指出了只有传媒和主持人做到本位的回归,坚持创新与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审美标准,才能继续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0.
王士性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王士性之游亦有其道,他将“游”划分为“人游”、“天游”、“神游”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并且举例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天游是在神游基础上培养出的情景交融、天地化育、作逍遥游的游境奇观。“神游”又称为“梦游”,就是在梦中游历日夜思念的景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景象。人游,是指一种领悟到隐藏在景物形式背后美的内容、未形成旅游意境的旅游境界。另外,王士性还提倡广游,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12.
通俗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关注人的情绪与情感、成长与生活,成为了很多人宣泄情感、张扬生命的方式。它具有主题内容通俗、简单性、娱乐性、流行性以及多元文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促使通俗音乐成为各种心灵压抑不同的人的情感宣泄地带。高中学生精神上的压力是极大的,通俗音乐的曲调和歌词能张扬他们的内心世界,宣泄他们的情感,减轻他们的沉重压力,使他们有轻松的精神去迎接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琴弦悲歌话《梁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称得上是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长期以来,人们总喜欢把其说成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梁祝》的成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方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文化底蕴和成就模式,在价值评判中不可能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音乐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它和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音乐一样,都是世界灿烂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同样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转型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及其音乐文化,逐渐替代宫廷贵族音乐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文化——市民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注重写实主义,具有热情奔放和浅显直白的特点。戏曲音乐无疑是众多市民通俗音乐体裁中的杰出代表,综合运用诗、歌、舞等综合舞台形式,将市民阶层的寻常故事搬上舞台,赢得了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瓦舍勾栏、酒肆茶楼、寺庙道观或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的演出活动中,不断吸收各类文化形态和艺术体裁的精髓,完成了由滑稽小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宣告了剧曲音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谈起现代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承认后现代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甚至还应警惕以后现代音乐代替现代音乐、以零散性代替完整性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中曾出现过许多后现代音乐超过现代音乐而大受欢迎的现象。从"系统"概念的视角,分析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形式、特性及意义,并阐述现代音乐和后现音乐的本质差异,对于研究系统和非系统成分的一般理论成为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7.
当代声乐美学应属传统美学研究的范畴。流行乐坛特别是流行歌曲可谓当代声乐美学的典范。透视流行歌坛,将会很快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心地带,而从流行歌曲所表现的“真”“伪”与“智”的含量及关系来看,它不仅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理解当今流行歌坛的关键与根本。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师”应摆脱音乐学院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地方音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应定位于本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地方高师成为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基地。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蓬勃兴起,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大众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轨迹而躲进自我欣赏的"象牙塔",两者相互融汇,互相促进。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传授知识、培训技能、正确引领、提升水平等职责与任务,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大众音乐文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类音乐资源,调整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大众积极健康的音乐欣赏心理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