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谊是西汉初期具有超前政治意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较早地看到了诸侯割据和匈奴入侵给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带来的危害,并满怀热情的为统治者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文章主要就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承袭和对现实矛盾的反映来探讨贾谊的大一统思想和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贾谊作为西汉时期极具理性光辉的儒家大师,对西汉大一统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是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到董仲舒的儒学大一统这一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理论巨擘,是汉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理论先行者。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是贾谊仁政政治哲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其政治哲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大一统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便是政治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是董仲舒大一统论的目的所在,而思想大一统则是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重要手段。大一统政治观虽然实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但在西汉前期特定历史条件下,是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  相似文献   

4.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汉初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礼治思想的第一人。剖析贾谊的礼治思想,对于认识贾谊的社会政治观和西汉时期政治指导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贾谊礼治思想的提出汉初的统治者,鉴于秦王朝厉行法治导致速亡的教训,在西汉王朝建立后,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当时的政治指导原则。但这种“无为”政治,并不是一切放任自流,而是主张在承袭秦王朝既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生事,不扰民,因循苟安,维持统治,不再改弦更张就是了。因此,汉初的黄老政治,并不是对秦的法治的否定,它不过是对秦制因陋就简的继承而已。例如汉初的《九章律》,就是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  相似文献   

5.
《汉书》宣汉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宣汉看作班固及《汉书》史学思想的消极面是很难成立的。班固撰史宗旨是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故以宣扬刘汉大一统为己任;《汉书》宣扬西汉社会的一统成就,确立了她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地位;宣汉并非对西汉帝王及封建统治阶级无原则的颂扬,而是秉笔直书以为政治借鉴,是实录精神和历史借鉴功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谏议大臣,贾谊在文帝时期先后写了《过秦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政论文,为王朝的初期建设献言献策.为了使自己的诸项提议易被采纳,贾谊还在文中勾画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对贾谊社会、政治和经济构想的整体性把握,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贾谊对西汉初期社会、政治所做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对政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一统思想、礼学思想、禅让思想.刘歆的大一统思想包括维护中央权威、天下一心、统一度量衡、天地人合一等,对前人的大一统思想作了补充和深化.他的礼学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维护秩序、稳定社会的重要政治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他的禅让思想表现为对选贤授能的政治体制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刘歆政治哲学思想的三个方面是一致的,即都是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非常注意从历史中挖掘资源为己服务,在制定社会制度、文化政策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但其视史学为个人的精神财产而非广大民众的精神财产,采用“焚书坑儒”的极端专制方式消灭民众对于统一之前的历史记忆。秦始皇这种对史学采取的正面利用和严格限制的两手政策,使其没有建立起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西汉学者陆贾和贾谊立足于秦始皇的史学政策对秦亡汉兴问题的探讨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年著名的哲学家和政论家贾谊,在汲取前人思想成果、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先秦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本文从重视人民力量、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执政为民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贾谊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评贾谊     
贾谊(公元前201年——前169年),我国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由于他的思想是儒法的大杂烩,因而过去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曾称贾谊“明申商之学”;而《汉书》的作者班固则把贾谊归于“儒”。解放以来的史学界,一般以持贾谊为儒家论者居多。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贾谊是“四人帮”钦定的法家人物之一,梁效的《论贾谊》集中反映了这一观点。表面看来,“四人帮”同司马迁的评论有相似之处,其实却不然。司马迁是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把贾谊并入申商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汉王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适应时代政治的需要,提出了各种政治思想和主张。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无论是理想的政治状态、大一统理论,还是建立君仁民从的君、臣、民关系,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理念,这一理念可以说是当今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有益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根据贾谊的思想言论集《新书》,论述贾谊如下的政治法律思想:(1)制定法律应适应时代变迁,即“变法因时”。(2)兴礼义、定经制,主张以礼义为中心对旧法进行改革和重建。(3)尊君重民,省刑慎罚。(4)从重礼思想出发,提出“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别刑罚观点。(5)主张实行“权势法制”削藩。(6)提出解决西汉与匈奴间民族矛盾的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西汉前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其目的在于尽快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围绕着对皇帝权威神秘化和神圣化的政治构建,这一过程经历了对皇帝身体的想象、思想秩序的初步规范和王者配天儒家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三个阶段。西汉初期对政权合法性的建构过程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大一统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间,政治上的统治思想曾一再变更,直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才被确立下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到社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这种思想在汉武帝时得以确立呢?首先,是西汉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的必然要求。西汉建立之初,正是长期战乱之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  相似文献   

16.
贾谊作为西汉士人的代表人物,其坎坷的政治命运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宿命的写照。贾谊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心态有很大的差别,其文体创作的也有较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富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安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其中“足民可治……富安天下”是西汉文帝时期著名政治家贾谊治世方案中一项重要思想主张,其主旨在于要求西汉最高统治者采取驱民归农,积蓄粮食,崇尚节用和轻赋少事等措施,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通过经济上的“富民”来达到政治上的“安民”,进而实现西汉封建王朝长治久安这一根本目的。“富安天下”这一思想主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汉散文和西汉辞赋是西汉文学的主要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将包括西汉散文和西汉辞赋在内的汉文、汉赋与先秦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西汉文学的兴盛与贾谊开创性的文学成就息息相关;贾谊及其作品在西汉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七绝·贾生     
(注)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的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至西汉六百多年间,中国继政治之大一统后,思想上一直难以统一。顺应时代的要求,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以解决此难题,儒家“大一统”思想成为了帝国的统一意志。与此同时,对策中所表现出的卓越思想魅力和文学特色,推动了汉代散文“新儒学”创作立场的确立与汉代文论实用化标准的形成,自此经术文风在两汉散文创作中风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