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3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西汉前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其目的在于尽快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围绕着对皇帝权威神秘化和神圣化的政治构建,这一过程经历了对皇帝身体的想象、思想秩序的初步规范和王者配天儒家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三个阶段。西汉初期对政权合法性的建构过程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2.
儒法冲突与帝王心术——秦公子扶苏悲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死亡在秦汉易代之际更像是一起社会精神事件.悲剧的发生虽来自蓄意构陷,但在其背后,却折射出秦帝国建立前后儒法思想的融合与冲突,同时也体现了专制社会体制之下.最高权力争夺中的帝王心术.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对先秦儒学著述多有征引,同时其中的儒家思想表现形态也多样。《淮南子》对先秦儒学的诠释,有"新解"也有"错位"。这主要表现在,在对侧重"心"、"性"的孟学理解上,《淮南子》有趋向对"人性现实样态"的偏离;而在侧重"化性起伪"的荀学理解上,《淮南子》则表现出对"性恶"问题的回避和理性精神的缺乏。这既与儒学内部的多元发展有关,也与《淮南子》企图平调各家的撰述心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对于先秦法家所论说之“术”,《淮南子》一方面接纳了其尊君驭下的思想观念,但同时又运用某些道家、儒家思想资源对其进行修正改造。这主要表现在对于人君自身修养工夫的强调以及基于对君臣相得关系的设想而作出的尚贤用众、乘于众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道”创生万物的问题上,老子更关心“道”“独立而不改”的特性,庄子则“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耳”。《淮南子》对老庄道家“气”论的理解,弱化了“道”的本源性地位,而作为“道”之用“气”的地位则大大提升。这种“误读”与偏转,显示出战国思想融合趋势在汉初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以“心仪老氏又常自违老氏之旨而不知”的方式,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改写。在对“为‘无为’”的必要性论证的过程中,《淮南子》以汉儒比附性质的“天人同构”观念去强作解事,冲淡了其超越意味;其对“无为”精神实质的重新阐释,不自觉地运用了先秦法家思想资源,发生了向“有为”的潜在偏转。  相似文献   
7.
"隐逸"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存选择之一。从先秦到两汉,随着专制制度的逐步稳定和完善,士人们在隐逸动机、心态、精神面貌上有明显变化,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士人们在理想追求、生存原则等方面不断妥协与适应,使自身陷入了出入之间的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对于先秦墨家事迹的记述为探究墨家提供了一定资料,也暗示出墨家在秦汉之际必然的衰落命运。对墨家思想,《淮南子》总体上是持贬抑态度,尽管其对墨家的某些观念思想也有采纳,但却进行了儒道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贯注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精神匮乏的原因,提出以审美教育为突破、以文化心理整合生成新的审美经验模式,进而建构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