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文物保存环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着重论述了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并通过多个实例说明了文物保存环境的破坏给文物带来的种种损害,指出了整治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为整治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着重分析了温湿度、光照、大气污染、文态环境及旅游业对文物产生的影响,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加强文物保护的环境对策.  相似文献   

3.
铁质文物受埋藏环境的影响,大多在出土时都会有锈蚀.出土后因外在环境的突然改变会加快锈蚀的发展,如不及时保护会给文物造成损害.所以,铁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锈蚀不仅在器物表面形成锈斑、锈块,而且不断对金属本身进行腐蚀,所以必须清除.铁质文物的除锈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除锈方法为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本文结合铁质文物修复实例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保护包装是针对文物保存环境中可能对文物产生的影响,进行的低干预性保护措施.本文分别从文物传统包装的局限性、预防性保护包装的原则与设计制作、预防性保护包装的实施效果及感悟等,通过相关案例阐述预防性保护包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换言之,文物防护性内包装是根据文物质地、类型及保存状态的需求,从包装选材到制作工艺为每一件文物量身定做,它将有效预测并规避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最终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中,需要对监测点进行定期监测而获得监测数据。由于大多数文物依存环境不允许在监测点处设置监测标记,因此不破坏文物依存环境的重定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约束的三点重定位方法,借助激光标线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在不需要破坏文物依存环境的情况下,对监测点进行精确的重定位。重定位的理论精度达到了0.1mm。在实验室和敦煌莫高窟的实际实验中证明,我们提出的三点重定位方法重定位精度高、操作简单、易于安置、不破坏文物的依存环境,适用于多种监测环境。  相似文献   

6.
遗址博物馆是在不可移动的遗迹和考古发掘现场建造的保护建筑,有保护、展示、科普等多种功能,代表了遗址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遗址博物馆环境调控面临环境需求复杂、环境介质多样化、现场测试限制多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开放式土遗址博物馆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既能够完全模拟土遗址内部土壤-空气原位环境,可以开展局部环境调控和文物保存环境评估等多项实验,为研究和开发土遗址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技术提供了一个综合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西北地区寒旱环境条件下,受干湿、冻融、风蚀等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土质文物逐渐剥落坍塌.在众多破坏因素中,风蚀危害是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土质文物本体具有一定的内聚力,表现出不同于散体土壤颗粒的风蚀行为.通过对土壤风蚀影响因素和已有风蚀预测模型的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土质文物的风蚀预测模型,研究将土质文物风蚀影响因素分为营力子系统(风力)和响应子系统(粒度、含水率、强度).通过对土质文物风蚀营力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的分析,土质文物的风蚀模型应包括风速(V)、土体含水率(W)、粒径(d)和土体强度(F)四个影响因子,根据分析,其甬数形式为E=f(eA0VW1/2d-2F-1).土质文物不同于土壤,在不被植被覆盖、灌溉翻耕的情况下,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土质文物受到风蚀的情况.且在对前人风蚀实验数据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蚀量与风速、风蚀时间、风蚀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用于预报一次风蚀事件的风蚀量.  相似文献   

8.
离子色谱法应用到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对研究文物原始保存环境、文物病害形成的原因、文物出土后保存环境的研究以及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等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离子色谱在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保护等的使用,目的是使人们了解离子色谱仪在考古发掘现场使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临夏砖雕文物数字化保护及文物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研究,采用Virtools与Maya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临夏砖雕进行文物虚拟复原,形成一套适合甘肃野外地质环境特征的野外文物数字文化演示系统,并提出了目前技术条件下具有示范性的甘肃野外文物数字化传承、展示及甘肃地质特征下的野外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总体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燕园石刻文物为核心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全景摄影、近景摄影测量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这些石刻文物遗存的确切分布位置、现状环境、空间形态和石刻纹理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记录,结合SketchUp等软件完成相应数据处理和制图工作,建立一个燕园文物数字博物馆。除此之外,利用ArcGIS二次开发平台,设计燕园文物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文物保护的可视化与科学化管理。为进一步促进GI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为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中国文物屡遭西方掠夺,大量外流。民国时期随着国家主权观念强化,国人文物主权意识开始萌生,后在中西文物权属争执过程中逐渐确立文物主权观念。专业文物保护团体、机构依次建立,文物保护法规颁布,对其后的文物学、博物馆学及考古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造成室外文物及遗址发生病害变化的原因,给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本文提出基于图像分析的适合室外赋存环境下的文物本体病害演变监测方法。通过对颐和园赅春园清可轩和流云阁室外文物两年连续的监测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监测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室外文物本体病害演变监测中的相机位姿和光照的差异校正问题,达到了精确量化度量室外文物本体病害演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物建筑不仅本体不能受到损害,环境也不能受到损害,因为文物建筑是不能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产生的环境分离出来,保护了历史环境就是保留了一段完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避暑山庄景观环境保护的回顾,依据《避暑山庄及外八庙保护总体规划》提出了对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使这一无价之宝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民族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地方和国家博物馆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民族类博物馆作为我国民族文物的主要保护机构和典藏场所,其在古代文物收藏与保管、开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民族类博物馆文物典藏工作依然存在不足,比如文物征集渠道复杂、行业标准不规范、技术水平不高等,使博物馆文物典藏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故地方各类博物馆等文物典藏机构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设立行业管理标准,制定一套与地方民族类博物馆保管现状相符的文物馆藏技术模式,从而使现代民族类博物馆文物典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国家重要文物真正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5.
对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重视科学规则,坚持美学原则,加强改善优化环境,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全民保护文物旅游资源的意识,促进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故宫文物南迁为故宫博物院发展史上一段重要历史,其意义与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以档案资料、史实事件为基础,将其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之中,深入探讨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首先,将其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背景,故宫文物南迁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壮举,其历时之久、迁徙地域之广、任务之艰巨均为世界罕见.其次,将其置于中国抗日战争之背景,故宫南迁文物得以完整保存是中国抗日战争在文化领域的一大胜利,其艰辛的播迁历程也使故宫文物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第三,将其置于中国文化教育西迁的历程,故宫文物与其他文化机构共同开展的文物清点、典籍校抄、公开展览等工作,对西南诸省的文化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将其置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背景,故宫先贤奋力守护故宫文物、积极举办文物展览、严格制定规章制度等项工作,不仅保证了故宫文物在战时的安全典藏,而且培育了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故宫文物南迁也形成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两个博物院重走当年文物南迁路线,温故知新,继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更感到历史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岩土质文物的破坏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展多场耦合下的岩土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对于遗址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场耦合条件下的环境模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测试领域,具有时间可控性、条件重复性和数据精确性等突出优点。本研究基于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首次研发了基于多场耦合下的石窟围岩风化机理模拟试验系统装置,通过对岩土质文物模拟环境和测试技术的研究,确定了多场耦合实验室的布局、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将为敦煌石窟围岩风化和壁画盐害机理研究乃至全国岩土质文物保护研究提供高技术环境仿真试验平台,提升岩土质文物风化机理和保护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色度学作为颜色的表示方法,具有准确性、量化性,不受主观的影响等优势.现今已在多种材质的文物修复及保护、文物鉴定及科技考古分析等诸多方面都有应用.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评测石质文物、青铜文物表面保护及封护处理效果,环境因素导致文物保护材料老化的对比,总结文物修复中作色、配色及陶瓷文物表面釉色的定量鉴定中的应用.色度学将在未来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其他材质文物表面的颜色辨别、保护试剂效果的测评,为文物爱好者在文物鉴定等诸多方面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文物防紫外线保护新材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机纳米复合技术,利用溶胶—凝胶方法的分配交联和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等工艺手段,筛选出适于文物保护环境的防紫外线照射,又不影响文物展示效果的羟基苯酮类、苯并三唑类及能有效消除弦光。又不影响观赏效果的聚乙烯醇类新型防护材料,以便用以不同环境下的文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西夏丝织品文物损坏机理的研究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出土的一批西夏时的丝织品的保护处理 ,进一步探讨纺织品文物被损坏的原因。由于纺织品文物是由纤维素、蛋白质、脂质等有机物质组成 ,是微生物 (细菌、霉菌…… )和害虫的丰富养料 ,因而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的侵蚀和虫蛀 ,使织物发生霉烂和洞孔。纺织品文物对光和气候条件 (如温度、湿度、空气成份等 )也很敏感。诸多因素中 ,温度、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最普遍。同时也是造成丝织文物损坏的最严重的因素之一。最后谈了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丝绸文物进行保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