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流传民间的一个有趣故事.之所以没水吃,是因为三个和尚谁也不肯多出力,谁也不肯先出力.没水吃终归不行,同学们学过了简单机械后,就可以利用杠杆知识,为三个懒和尚设计出一个抬水吃的方法,且各自既不吃亏,  相似文献   

2.
《三个和尚》真是一部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美术片! 影片一开头就把我吸引住了。伴着清脆而有节奏的木鱼声,就出现了“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的字幕。当打出“三个和尚”四个大字时,木鱼声嘎然而止,我很纳闷儿: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常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做事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然而,换个角度看,"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也折射出了一种大众惰化心理。职场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当大家合作一项工作时,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这其中就有惰化心理在作怪。而"三个和尚"的故事很好地解释了惰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有两句流行极广的俗语:一句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句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两者的结论完全相悖。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是人多嘴杂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机会到本区部分中小学看看,学校中的一些现象使我感到“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民间谚语的寓意的确很有道理。情况是这样:目前有些学校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6.
“三个和尚挑水喝”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又有人将他们搬出来做了改编:“有一个庙,这个庙离河边比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倒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改编后,主人公仍然是三个和尚,但是他们经过配合就能喝到水了。  相似文献   

7.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唱那支童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你想不想知道,现在那三个和尚怎么样了呢?呵呵,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也刮到了这偏僻的小山头上,庙里的三个和尚灵机一动,利用山上的古木、溶洞、庙宇、菩萨,竖起了“旅游胜地”的牌子,景点有花果山、白骨洞、灵霄宝殿……引得游人一拨一拨地往这山头上赶。不仅景点名称吸引游客,就连传说中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也成了卖点。“瞧,就是那三个和尚!”人们指指点点。三个和尚俨然成了明星——一个胖明星,一个瘦明星,一个矮明星。他们明白,现…  相似文献   

8.
周建国 《教育艺术》2007,(8):17-17,16
德国科学家瑞琼曼曾做过一个拔河试验:拔河时一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63公斤;增加到两个人时,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53公斤,下降了10公斤;增加到三个人,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31公斤,下降了32公斤.这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惊,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需要考证,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类似的故事。下面请看看我们班上的“三个和尚”吧!这天轮到张云、刘山、李平扫地。放学了,他们拿起扫帚刷刷地扫了起来。不到10分钟,地板  相似文献   

10.
巧用boy     
中国有句俗话,“—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英语译文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ys.这句译文,既没用“和尚  相似文献   

11.
1995年全国奥林匹克初中物理知识竞赛第五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现给你两根长度相同且自重忽略不计的扁担和一只水桶,请你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使甲、乙、丙三个小和尚共抬一桶水且各自承受的压力相同,要求画出简要示意图并算出水桶的悬挂位置。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讲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故事说一座寺庙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去背水,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这时小和尚不再背水,而是和那个和尚一起抬水吃,日子过得也不错。接着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结果这三个和尚谁也不想去抬水,更不想去背水,这样三个和尚每天都守着空空的水缸,渴得嗓子直冒烟。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还有水吃,等到再增加一个和尚的时候就没有水吃了呢?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相似文献   

13.
一、作文题目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和尚抬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请就这则寓言来立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二、习作例文 反对自私自利 提倡奉献精神 广雅中学高三 李伟夫 “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  相似文献   

14.
三个和尚     
阿幽薇 《红领巾》2006,(6):26-27
一个和尚挑呀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没水喝……我们做的三个和尚是从一个鸡蛋开始的。  相似文献   

15.
趣味翻译     
玛丽 《课外生活》2008,(10):20-20
<正>我们在学英语的时候,有些句子不能直接翻译,需要结合中、英文的表达习惯来理解。请看下面一些趣味翻译: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boy,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It’s 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6.
<正>听过这样一个哲学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小和尚采访一个得道的老和尚。小和尚问:"你得道前和得道后都做什么啊?"老和尚说:"我得道前和得道后都只做四件事:劈柴、挑水、煮饭和洗衣。"小和尚问:"那你怎么就得道了呢?"老和尚说:"我没得道的时候劈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煮饭、煮饭的时候想着洗衣、洗衣的时候想着劈柴。"小和尚说:"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我得道后劈柴的时候就想着劈柴,挑水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管理活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一岗位上,管理者越多,管理效率越低。对于这一现象,有的人从管理者的素质上寻找原因。有的人从机构重叠上寻找答案。我们在此从责任离散上分析一下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后果。 一、责任离散的含义 责任离散是与责任集中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所谓责任离散,又称责任分散,是指某具体任务由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层次地负责,双方的责任范围重复,责任内容分工不明确,结果双方都不负责任。 中国有句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里,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责任离散的结果。担水的任务,一开始由一个和尚承担,责任集中他身上,他无推托责任的条件和动机。后来由两个人抬水,分工也明确,谁也无法推托责任。最后,由三个和尚担水,就出现了责任离散,同时为每个人推托责任提供了条件,结果相互依赖,谁也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少林寺方丈得知后,非常吃惊:“这怎么行,必须改革。”经过深思熟虑后,方丈决定提拔和尚甲为后殿主持,主管后殿事务。经过方丈的这番调整,寺院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和尚甲主管后殿事务,和尚乙与和尚丙负责挑水。这样,寺院恢复了正常供水了,被拉紧的生活之弦渐渐松弛下来。过了一段时间,方丈发现和尚乙工作特别积极。于是决定提升和尚乙的职务。这样,和尚乙就晋升为副主持,协助和尚甲主管事务。从此,供水的工作只由和尚丙来负责。日子匆匆地走过,和尚丙负责供水的工作也有一段时…  相似文献   

19.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三个和尚”的故事都耳熟能详 ,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最简单却最深刻的有关“个人与群体”的哲理 ,有人曾戏问 :如果这三个和尚中间有一个挺能干的“主任” ,情况又会怎样呢 ?其实 ,班级中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任何一群年龄相近的孩子都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班级” ,但他们之间还只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还不能算是一个“集体”。从班级到班集体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如何加快或更好地让班级变成班集体 ?活动即是其最有效的捷径。一、选择最适当的活动没有最好…  相似文献   

20.
词语趣谈     
Look Out 据说有一个人乘火车到英国去旅行,火车途经隧道时,有人提醒他说:“Look out!”他赶忙把头伸出去看,结果脑袋险些被山洞削掉。原来 Look out 在此时意为“当心!”Boy 众所周知,boy 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男孩”。但不能处处都译为“男孩”。比方说,上英语课时,老师常说:“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应译为“同学们,早晨好!”更有趣的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译成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