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个体网民的交流平台,SNS类型的网站逐渐兴起,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逐渐向现实化回归,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本人将以往类似的文献作为研究借鉴,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试分析当代校园SNS网站人际传播特点,对校园SNS网站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校内网是典型的SNS校园网站,其传播主体是个体间的人际传播。本文通过对校内网的人际传播主体、符号、内容、传播情景以及传播中时间因素的分析,旨在说明SNS下的人际传播并非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并非只是对面对面人际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线索的一味的消除。SNS人际传播局部社会线索的消失有可能反而会激发人们对其他社会线索的探求,同时SNS有可能带来面对面人际传播所不具备的社会线索。本文同时对基于SNS校内网所特有的传播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洋 《今传媒》2012,(9):38-39
校园SNS(Social Network Sites)在兴起的几年内就迅速成为大学生网上社交的主要手段,其中"人人网"是国内主要校园SNS之一。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人人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幸福感水平较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2.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程度和愉悦感不强;3.校园SNS使用与幸福感水平呈正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提高SNS的使用程度、扩大网络人际圈、增加自我信息暴露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5.
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迈南  何姗  焦宝 《青年记者》2007,(12):35-35
近些年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批校园SNS网站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将大学生带人一个社交网络化的新时代。 校园SNS的传播理念分析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6.
校园SNS照进现实——以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为例SNS是Web2.0应用的典型模式之一,而人际传播是SNS最主要的传播形态。文章以校内网注册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所高校的校内网用户网络调查搜集的多项数据,结合7W传播模式,从传者、内容、媒介、受者、效果、  相似文献   

7.
依附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SNS网络在大学生中呈现一种火爆的趋势,在国内,以校园为主体的SNS网站人人网,早在2010年8月,注册人数已经达到了1.4亿,占当时中国网民的1/3。SNS网络在大学校园中不仅构建了一个活跃、透明的人际圈,更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实名社会,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交友模式。但在SNS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只有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得以解决,SNS网络才能为推动和谐的大学生关系网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SNS网站用户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在网络中构建虚拟的人际网络,结合人际竞争情报相关理论提出基于SNS开展企业人际竞争情报工作.针对该构想实地走访和调查了多家SNS网站和中小企业,总结了实际情况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面向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的SNS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详细探讨了系统的数据库和功能模块,具体论述了人际信息资源管理、人际网络构建、人际网络可视化和人际网络分析四个模块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SNS网站近年来的发展使得社交网站业务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随着SNS网站的成熟和3G网络的发展,手机从一个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通讯设备,逐渐发展成一个集多种媒介形式于一身的手机媒体,移动SNS也成为备受关注的又一人类交流的延伸形式,本文通过对移动SNS的概念辨析,形成动因和目前格局进行分析,诣在理清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的国内移动SNS的发展现状,并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方倩 《新闻世界》2010,(5):166-167
早在2003年,全球首家社交网站——friendster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交网站开始破茧,紧随其后,其他社交网站也纷纷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SNS网络Facebook被人称赞为继Google之后的最伟大创意,成立于2003年9月的MySpace.com,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的社交网站。在国内,开心网、校内网、优友地带(UUZone)、联络家等提供SNS服务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近几年,对于SNS的追捧可谓是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网络热点。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状态和方式的改变,SNS的日后发展潜力和地位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站的体验应用,对SNS进行探讨,浅析SNS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传播特性以及SNS隐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恂  彭涛 《新闻界》2008,(6):37-40
本文以“社会行动”的视角,从SNS这样一种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行动、对信息传播行动的影响、促使人际传播的目的理性化、影响了受众对媒介选择的行动和促生了新的公共空间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SNS技术及现有SNS网站的分析,基于SNS网站的特点提出了建立"档案人"SNS网站的设想,并提出了建立该网站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档案信息传播效率及有助于档案信息工作者和用户信息素质提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慧 《东南传播》2010,(6):75-77
SNS类网站近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美国的Facebook,还是其在中国的复制品人人网、开心网,都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使用者,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佼佼者。SNS的崛起为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网络交往不再只是匿名、虚拟的代言词,SNS让网络人际传播呈现现实化的回归。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受众的角度来分析SNS取得成功的缘由,本文则试图从网站自身出发,用历时性的视角,考察其受追捧的内在机制。总结出其过往的核心竞争机制,当下着力拓展的机制,以及未来应当纳入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利双 《新闻世界》2009,(11):141-142
SNS网站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如今,已进入了尴尬的困顿期,盈利模式的匮乏以及漫长的市场培育期让风投望而却步。作为SNS网站的分支之一校园SNS网站也面临同样遭遇。本文以据称国内最大校园SNS网站校内网为例,分析其盈利模式现状,认为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打造多领域的服务平台并以此寻找盈利创新点是校园SNS网站的发展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口碑传播构建的SNS广告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NS的内核在于在互联网上实现"通过信赖的人找到需要的人",每个用户都可以从自身辐射出一个私有的可信赖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的网状结构为口碑传播提供了介质,使信息通过SNS平台实现大规模向外辐射成为可能.驱动基于关系链的口碑传播,实现口碑传播的可评和可控,是培养SNS自身口碑传播广告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SNS社交网站已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扩展人脉,了解社会动态,丰富社交生活的必备工具。社交网站的内容良莠不齐,使用群体的分异,网络社交环境的不同会对使用者产生南辕北辙的影响。笔者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以人人网为例,在传播学视阈下分析SNS社交网站对大学生使用者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SNS社交网站以其独特的传播属性和商业价值为企业品牌传播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本文通过对SNS社交网站传播特性的分析研究和实例列举.探讨了SNS对于品牌传播的独特作用.旨在进一步明晰如何通过SNS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和品牌塑造。  相似文献   

18.
鲁法芝 《新闻世界》2010,(7):224-225
近几年,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SNS在网络上大量兴起,并达到了相当规模,传统媒体纷纷入驻SNS网站,使SNS网站逐渐成为了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新领地。本文分析了目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探究了在SNS网站上媒介融合的初貌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传统媒体在SNS网站上媒介融合的方式、特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消费群体,存在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本文试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校园营销传播,将接触作为整合校园营销传播的切入口,从学生群体的特征出发,寻找接触的多种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SNS技术及现有SNS网站的分析,基于SNS网站的特点提出了建立"档案人"SNS网站的设想,并提出了建立该网站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档案信息传播效率及有助于档案信息工作者和用户信息素质提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