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百科知识》2006,(12X):1-1
今年9月,国寥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平均每1万个城市居民中有6个人因为空气污染死亡;10月,在北京召开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指出,我国48.1%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同在10月,美国一个环境研究机构公布了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地区,山西临汾名列其中;11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表明,在2000年到2004年间,我国固定源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了15%……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以2006—2008年中国高技术企业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各区域高技术企业成长环境进行分析,并将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5个梯度,进行区域高技术企业成长环境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有较强相关性。得到各梯度内高技术企业总体成长性差异数据,试图提出测度各梯度内单个企业的成长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6—2011年中国上市集团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战略选择这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集团的创新绩效。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隶属于政府的级别越高,集团企业的创新绩效也越高。此外,集团企业的产品多元化战略与其所处外部制度环境对其创新绩效产生联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军 《中国科学基金》2006,20(2):109-109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和宏观管理,并将结题验收与学术交流相结合,“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2005年度交流会于2006年1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该研究计划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项目负责人、地球科学部及计划局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和世界城市化进程,而中国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又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研究表明,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速度快但水平低。未来20年我国将有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城市化进程将带来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和资源环境剥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从国家安全角度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行适速适度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应淡化城市化增长指标,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逐步消减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诱发的资源环境剥夺行为,推进和谐城市化;建立中国城市化的资源环境保障转移机制,推进安全城市化;采用多维指标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保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研究显示,我们大多数省市的GDP增速都在13%到17%,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21%,这样盲目地追求GDP,是要出大问题的。10年之内中国不能根本解决环保问题,那情况就难以收拾了。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09,(12):30-30
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56万平方千米,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37.08%。  相似文献   

8.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环境质量内生于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规制和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出了"环境政策有效性"假说,并通过对天津市16个区县2006—2013年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定量研究了经济发展、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工业和全社会SO2、NOx、烟粉尘排放量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并不显著,而政府环境政策、企业减排技术进步显著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从而证实了这一假说。研究还发现,天津市各污染物基本都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整体尚未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拐点;污染物排放量与工业化进程显著正相关,而当前天津市大多数区县尚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未来大气污染治理应着力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来降低工业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9.
1 关于2006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科技大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勾画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0.
潘岳 《科教文汇》2005,(6):i019-i019
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需要世界各国的帮助和支持,希望与会各成员国家为此多关注,多帮助,多批评.多建议,中国的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将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将惠及包括本地区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人民。中国必须率先担起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履行国际环境义务,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新昌新皮尔轴承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精密深沟球轴承。2004年通过ISO/TS16949:2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评为AAA级中国质量信用企业,  相似文献   

12.
试谈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的措施王骝据1996年3月21日《光明日报》报道,我国的环境状况十分严峻:“局部有所控制,总体继续恶化。”由于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国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因而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1997年召...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最近250万年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记录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代中国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努力,已经认识到,中国黄土堆积 是过去250万年以来连续的风成沉积物,黄土堆积序列中的粒度、磁化率、碳同位素、生物\\r 化石等可以作为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良好替代性指标,中国黄土堆积中包含着最近250万\\r 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过程等信息。中国黄土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r 候与环境变化的三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对黄土记录的深入研究,将对理解地球系统变化的 规律与机制、为黄土高原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成本,发现工业环境规制成本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但其污染偏好性不显著。工业科技创新指标对其环境规制成本的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工业环境规制成本对科技创新的敏感性较强,但是对不同科技创新指标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企业科技活动增加、科技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企业专利数量增加都对降低环境规制成本起到积极作用;而新产品收入比重和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对降低环境规制成本的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业COD全过程管理效果检验——来自LMDI的分解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利用对数平均的迪氏分解法(LMDI)将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分解为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部分.研究发现,2001-2010年中国工业COD排放强度降低主要归于源头防治,其次是末端治理,过程控制对工业COD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较小,甚至为负.实证研究发现,环境技术转移对工业COD全过程管理的促进作用是最为显著的,而环境技术自主研发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对全过程管理的作用并不大.因此,面对挑战严峻的中国环保问题,促进环境技术水平的提升,积极引进先进环境技术,强化环境规制,对实现从未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的转变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类大脑智力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人类大脑的思维效率提高15%-55%。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资源科学》2009,31(8):1328-1334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联系测度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低发展潜力地区所起的制约效应比高发展潜力地区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8.
郭卫香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39-247
为探究环境规制政策是否能够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红利”,本研究采用松弛模型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通过测算2006-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刻画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全要素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H-H)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低-低集聚(L-L)省份多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环境规制会促进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提升,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本地效应”大于“邻地效应”;(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时空匹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才志  刘玉玉  张蕾 《资源科学》2010,32(3):512-519
虚拟水是当今水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本文在计算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虚拟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出1996年—2006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虚拟水与水资源、耕地、人口、化肥施用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GDP等要素的基尼系数,对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匹配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水资源、化肥施用近10年来地域匹配差异呈振荡特征,虚拟水与水资源匹配程度最差;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地域差异性在缓慢减小,匹配程度在变好;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人口、GDP地域差异性在缓慢扩大,匹配程度在下降。之后对上述规律进行了分析。在空间上,将全国分为八大区域,以2006年为例,通过计算各区农产品虚拟水-资源环境经济要素不平衡指数,分析各地区农产品虚拟水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匹配规律,找出各类影响外部不公平性的主要地区。同时,本文研究结论表明:虚拟水战略有其现实局限性,对其作用应该有客观的评价,对其适用性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苏丹  杨洁 《科学中国人》2006,(12):80-81
“2005年元月6日零时2分.中国内地人口突破13亿。据调查统计数据推算.2006年1月.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4.0824亿~14.0825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