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来移民(主要指来自国内各地的务工人员)对于上海的城市发展来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上海百年来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移民史。作为上海作家,从创作初期开始,王安忆就一直关注着身边的这一特殊群体。自80年代的《鸩雀一战》、《好婆和李同志》到2000年的《富萍),王安忆的移民书写逐步体现出一种对上海由“认同”到“背离”的写作姿态。文章拟对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妹阿姨、李同志和富萍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移民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梳理王安忆这种书写姿态的转变,以探寻这种转变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主要从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部作品:《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出发进行研究,正面和侧面进行举例研究,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挖掘文章所反映的女性的苦闷以及造成这种苦闷的原因,深入探讨王安忆在这三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人生态度等,最终得出王安忆独特的女性创作心态、创作风格和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曾说苏青“实在是伟大的”。这话用在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身上,其实也是不会错得太多。王安忆的伟大在于她对上海顽强的书写。她紧紧地抓住上海,这个或许是20 世纪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并竭力要变成它的记录人和传言者。在《寻找上海》一文中,记忆里街道人群的不同脸相成了捕捉旧上海蛛丝马迹的方式。对王安忆而言,脸形是市街的标记,诉诸感官,唤起对城市不同角落的回忆。带点凶相的烟纸店老板娘的脸,忧伤的挑热水老头的脸,跛脚的失业青年的脸,这些形形色色的脸相交织成作者寻寻觅觅的上海。今天让我们走近王安忆。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子哀婉动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建筑学中的"灰空间"理论应运于文学中的叙事学领域,从叙述视角、情节选择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吴中故语》《觚剩》和《苏州五奇人传》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苏州文人,有着相似的书写意图、书写内容与文化内涵。三部作品都将书写的重点放在易代之际的地方史实与人物上,都用大量的笔墨对苏州文人在易代之际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描绘对深入探究易代之际苏州文人的心路历程、进一步考察传统苏州文人的精神风貌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着力表现的是女性的孤独心境。这三部作品多有孩子感受不到家庭亲情的孤独,女性彼此之间隔膜缺乏真情的孤独以及找不到真正可以依靠的男性的孤独。王安忆借此表现她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与对人类彼此心灵沟通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砗,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在上海弄堂里长大,富有幻想,爱慕虚荣,世俗功利,一生孤单,命运坎坷。她个性独特,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历史变迁在都市的写照,也是在繁华都市里奋斗挣扎着的普通市民命运的集中体现。王安忆通过对王琦瑶性格的刻画,命运的书写,描绘、记录和歌咏了上海发展史和生活在其中的一代代都市人的辛酸历史。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曲城市之歌,是一座城市的肖像.作品同世已有十余年,但尚无人对其中女性与城市的同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女性生活映照上海发展、女性视角书写城市风貌、女性精神映射上海精魂三个方面,探讨作品中城与人是怎样水乳交融、合而为一的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描写武汉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王安忆用写实的笔触展现上海这块神奇的土地以及上海市民的生活,从中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同为女性作家,二者的作品既有相同的特质,又具有独特的对生命力的书写。通过比较二者之小说,阐述双方生命力体现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历史书写风起云涌。《长恨歌》表面上是一个很应时的作品,实际上它不是怀旧,其中蕴藉了王安忆的“日常”历史观:历史并不是仅由事件构成的,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构成了历史的底子。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忍的市民精神之美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生活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式微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13.
阅读《长恨歌》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王安忆用她那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和爱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长长的街道和高低不等的楼房组成的深远而幽曲的弄堂,是上海一大壮观的景象,藏在深巷里的闺阁和盘旋于其上的灰鸽无疑是弄堂最具魅力的景致,同时,这里又是滋生、传播流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从都市文学、伤痕文学、移民文学等角度展开。本文从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现代性特征入手,对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的上海所展现的现代性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知青们的伤痛隐性原因,即对现代性的不适。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化小说是现代小说范式中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为众多作家所追随,王安忆也不例外。《乌托邦诗篇》和《伤心太平洋》是王安忆作品中非常典型的诗化小说,它们是小说,却蕴含着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并在情感的表达、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唯芙等方面体现了王安忆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野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本文将首先浅析女性主义文学和王安忆的关系,再讨论《长恨歌》中透露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陈艳清 《现代语文》2007,(11):126-126
王安忆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她的作品大多理性节制,罕见直接宣泄的情感。评论界的目光也多聚集在"三恋"、《长恨歌》、《纪实与虚构》等作品上,似乎很少注意到她作品中的"意外"。《乌托邦诗篇》是这"意外"中的一个,它饱含了真挚的情感,汩汩流淌的诗情,可以说《乌托邦诗篇》,是王安忆作为女人的雅致风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