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付费采访必然性和规范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2月下旬,《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人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却遭遇了支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这一事件随后被媒体曝光.使得在业界存在的付费采访问题再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其实,对付费采访现象我们并不陌生。2001年就传出了姜文以1万港元酬劳接受Tom-com网站的专访;2002年,F4到广州拍广告,公开标价“采访半小时付费5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付费采访”的是非曲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访对象向记者提出“采访必须付费”的要求,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有关“付费采访”的是非曲直,成为当前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付费采访”之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新闻记凭借“无冕之王”的头衔,大搞“有偿新闻”,结果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抨击。时至今日,另一种形式的“有偿新闻”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付费的主体变成了媒体和记:记要想采访,必须先付费,采访金鸡百花电影节交费、采访金鹰电视节交费、采访皇马交费,甚至连采访古墓发掘也得交上钱才成。毫无例外,向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4.
"付费采访"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费采访”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说是“波澜大惊”,一时“舆论哗然”。对于“付费采访是否可行”这一话题的争论已有多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对“付费采访”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时代性和不可避免性,并阐述其负面影响及规避原则。  相似文献   

5.
采访收费该不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费采访发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媒体,这种做法在欧美被形象地称为“支票簿新闻”。在我国.媒体为了获得采访权或独家新闻,向被采访付费已非新鲜之事。但是,近来不断有名人,教授主动向记提出接受采访要收费,一时又成了近期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6.
老艺术家孙道临曾在一次会上提出采访需要付费,这则新闻一时成为争议的热点。去年两会期间,社会学博士李银河的接受采访要付费的说法再一次引发人们的争议。笔也凑点热闹,就采访付费谈几点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的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8.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沈正赋 《今传媒》2011,(11):7-10
无论是西方新闻界还是我国新闻界,新闻采访的地位和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正是新闻采访这一实践活动拉开了新闻业务的帷幕。新闻采访权在西方被定位为可克减的权利和自由,在我国属于一种默认权利和习惯权利,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付费采访在学术界富有争议,有偿新闻也被有关方面明令禁止,但在媒介的现实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合理、规范地进行新闻采访,需要社会各界合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从孙道临采访收费说起 2005年春节过后,中国各大媒体相继拉开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的序幕,但活动刚开始就发生了一桩让不少国人颇感新奇的事情:2月23日广州《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称,在制作“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过程中,他们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请求采访,却被告知必须付费才能接受采访。该记者前后三次接通孙的电话,  相似文献   

11.
胡蕊 《新闻三昧》2004,(1):25-27
有人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采访学应该是一门科学。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采访类作品的初始形式属于双方合作作品,采访稿是对双方合作作品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新作品,因而著作权属于双方,因此被采访者有权要求合理的报酬.本文主张新闻出版从业者要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转变以往的思维理念,规范采访付费、收费秩序,这也是建立良性互动采访作品创作市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日大学图书馆选书体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山西大学图书馆和日本立教大学图书馆为例,从采访模式、采访方针、采访责任与选书系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中国大学图书馆选书体系发展与完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今,采访活动已经是新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报纸一出现,新闻界就开始了采访活动。中国和西方的新闻采访都有其开端。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即暗访偷拍。这种特殊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采用,甚至将其作为采访批评报道的“杀手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就常用“偷拍”的手法获取更加隐蔽的事实。这比记者亮证采访,往往获得料想不到的效果。新闻受众也十分欢迎新闻媒体隐性采访的报道,认为其真实可信,能揭到某些现象的深处,触到某些人的痛处。这样的新闻看起来过瘾。 隐性采访,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新方法。这种采访方式外国有之,中国也有。当前,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  相似文献   

16.
笔者分析了采访中一些疏漏的现象,阐述了采访疏漏产生的原因,针对采访过程中产生的疏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手段,成为当前新闻界热门话题之一。隐性采访的可行与不可行,各方人士各执一词。笔者就大家的讨论加以整理归纳,并得出一些粗浅的看法。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将隐性采访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如今被新闻界评价为:“已经成为焦点类节目的有力武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是相辅  相似文献   

18.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2):70-70
近些年,新闻采访遭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甚至遭到殴打等暴力侵犯。我们把拒绝接受新闻采访的对象称为非合作型采访对象。为了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措施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本文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合作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并指出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建华 《视听界》2005,(5):98-99
记者的基本任务是采访和写作新闻报道。而近几年出现的某些现象,却令人忧虑。1.采访蜻蜓点水,写稿由人代劳。有些记者下基层采访只是象征性的,蜻蜓点水,简单地问点情况便草草收工,临行前向被采访单位的陪同人员抛下一句:“你们写个稿子吧!”于是乎,陪同人员在陪吃陪喝之后,还要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向电视观众传递新闻事实的必要手段,记者必须对采访对象、采访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创新并灵活地运用采访技巧,才能实现与采访对象信息沟通最佳化。本文探讨了当前新闻采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