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静 《新闻大学》2004,1(3):40-44
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呈现出两个突出特征:方面,一些批评土题反复出现,而被批评的现象却久批不倒、依然故我:另一方面,媒介批评体现的要求与期望,往往相互矛盾、相互对立,令被批评者无所适从。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表面繁荣、实质喧哗的媒介批评,必须超越具体的批评内容和主题,透视它与新闻业的关系。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基础来解读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即力图从媒介批评与新闻业的矛盾关系入手,克服就事论事的局限,更加深入地理解媒介批评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协商规范--美国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规范之建构和解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静 《新闻大学》2003,24(3):60-64
从美国现代新闻史来看,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规范的建构与解构密切相关。用马尔佐夫的话说,“新闻业的每次重大变革都会导致批评的繁荣。事实上,我们可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新闻记者》2003,(5):26-28
媒介批评的历史几乎和媒介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真正常规化、专业化的媒介批评直到20世纪才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媒介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同时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媒介批评作为一种专业自律的形式也开始出现。但是,媒介批评在美国遭遇坎坷,毁誉参半,其间体现的矛盾与问题,既有美国特殊的社会与媒介环境的因素,也有新闻业普遍的规律,了解这一历史、反思其间的问题,对于我们不无裨益。美国新闻界的批评“过敏症”在美国,媒介批评的繁荣被视为民主社会的骄傲。《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曾用“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来形容其兴旺,到…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侵权法过错归责原则,指出最近新闻出版总署严防虚假新闻的规定作为新闻媒介的专业规范,为审判新闻媒体因新闻失实而引起名誉权纠纷是否具有过错而需承担责任提供了明确底线。不应以维护所谓"媒介权利"的名义挑战新闻专业规范。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2):5-13
本文通过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深度辨析,以"客观性1.0"与"客观性2.0"为历史分期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对当前的美国新闻业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业以客观真实为原则组织起生产行为,这构成了新闻客观性的基础维度;然而,如何将记者本身的价值融入新闻生产之中,探寻一种更稳定、更具阐释力的新闻业,成为当前新闻业的另一核心任务。以这两种生产原则为基础,新闻业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并改善当前价值混乱、情感化的社会有所助益。文章进而提出新闻业应当在"后特朗普时代"的观念分裂中致力于坚持自身的专业信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主义确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媒介批评对新闻专业主义建设的贡献。当时美国的媒介批评越来越多地针对新闻媒介的专业表现,从而走向成熟。在批评新闻媒介的煽情主义和商业主义的过程中,批评者提出了不少建议,包括捐赠基金报纸、政府管制等,最后专业主义作为一种妥协,在各种力量的搏弈中逐步确立。批评者还就实行何种形式的专业控制模式展开了争论。  相似文献   

7.
陈奕 《东南传播》2011,(6):118-120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趋势,反映到新闻教育领域,"媒介融合"专业的设置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而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创办"融合新闻"专业的新闻院校,密苏里新闻学院堪称典范.由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院"融合新闻"专业的全面介绍,为我国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罗锋 《现代传播》2007,(6):98-101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新闻事件现场报道使得事件本身成为新闻传播视野中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本文认为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转型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笔者写了几百篇博文,还给新闻专业期刊和媒体的内部刊物写了近二百篇文章,大都是评说媒体的.这基于我对媒介批评的一点肤浅理解,以及期望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媒介批评的愿望. 媒介批评,简单地说,就是对新闻媒介、媒介产品及媒介从业者进行的批评.这里的“批评”,不同于我国一般政治生活中的批评,指的是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  相似文献   

10.
赵雨冰 《新闻世界》2014,(8):375-376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如何在市场的驱动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成了新闻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陈永洲事件"为视角,结合"市场新闻学"的观点,探析了陈永洲事件中市场驱动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旨在为加强媒体自律精神、规范媒介行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自1995年以来,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出版了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著与教材,如<媒介批评学通论>(刘建明,2001)、<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2001)、<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等.与此同时,新闻界办的专业刊物也积极推进媒介批评实践,<新闻记者>、<报刊之友>(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新闻界>等刊物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相似文献   

12.
媒介批评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阵地,我国目前的媒介批评文章大都发表在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长期把媒介批评封闭在象牙塔里.现在,微博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媒介批评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付费采访的是与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明献 《新闻界》2005,(2):84-85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新闻传媒界,付费采访并不是一种陌生现象。新春伊始的2月下旬,南方的《羊城晚报》为采写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文章,向老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提出采访请求时,遭遇了给付费用才接受采访的要求,付费采访问题又一次成为议论的焦点。①其实,每次类似事件的曝光,差不多都引发了舆论关于付费采访的争议。看来,在当今媒介环境下,对传媒业界不同程度存在的付费采访争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探讨,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付费采访情形种种从所涉及的社会领域来看,付费采访现象集中于体育、娱乐界的媒体采访中,并向其他领域蔓延。近年…  相似文献   

14.
"付费采访"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费采访”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说是“波澜大惊”,一时“舆论哗然”。对于“付费采访是否可行”这一话题的争论已有多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对“付费采访”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时代性和不可避免性,并阐述其负面影响及规避原则。  相似文献   

15.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网络媒介批评的生态。相比刊登在报刊上的媒介批评,微博媒介批评真正开始回归公众、公开。多元批评主体在多向互动中协商,这对于建构新闻业的专业、道德、价值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但话语权过于集中、速度崇拜和理性缺失等局限性也让我们对这一新阵地不能过多地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6.
谢静 《新闻大学》2005,(4):38-40
媒介批评,简言之,即对大众传媒新闻实践的诠释与评价(谢静,2005)。媒介批评与媒介实践自始至终相伴相随,因而有“并蒂莲”之称(刘建明, 2001)。但是,对于中国的新闻媒介来说,媒介批评概念却是一个舶来品,笔者所见最早发表的介绍文章乃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2年正式开设"媒介批评"专栏,对其专栏文章及相关的媒介批评文章进行研究,能总结、归纳出中国近几年媒介批评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新闻记者>杂志上所有的"媒介批评"专栏文章,并着重分析在此期间所有具有媒介批评性质的文章,以期了解该刊媒介批评文章的数量和比例、作者情况和主题分布.  相似文献   

18.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同传媒业受商业化的侵蚀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随着西方媒介批评理论的引进,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媒介批评观念逐渐获得新闻界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在对媒介批评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部分新闻学刊物和学术专业网站等尝试开办"媒介批评"栏目,开展较为专业的媒介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融媒体成为新闻业研究的热门词汇.所谓融媒体就是汲取了各类媒介的传播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发掘自身潜力,从而扩大媒体的利用率.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遇到了强大的冲击,为顺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竞争需求,传统新闻业要针对专业技能进行转型和升级,运用VR技术所独有的强大"沉浸感",生产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的VR+新闻.研究围绕VR+新闻和传统新闻业展开,旨在分析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新闻业转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