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由改革开放的剧变动荡到稳定发展的阶段,习惯了计划经济和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文人们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和中央集权的辩证关系中经历着茫然、失落、焦虑和重新定位的历练.这一时期出现的家族小说热不能不说是这种心态的反映.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以个性化的视角为叙述平台的家族小说既回避了正史的严肃又迎合了"寻根"和"以史为鉴"的民族心态,是这一历史时期值得关注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家族小说在现代文学时期主要以表现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为主题,从而展示不同家族的人物在人生选择和情感经历方面的变化。在整个20世纪的社会中,家族叙事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要研究这种转型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学中家族叙事的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以此探究家族小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家族小说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时期的家族生活与社会的变迁,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以其庞大的结构和精美的叙述方式,确定了其文学史上光辉的地位。随着后现代的兴起,家族的观念日渐式微,现代派文学对家族小说又进行了形式上的解构,家族小说在小说家族中的叙述地位就此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家族母题切入五四的时代主题,至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从鲁迅开始,此后许多作家在家族小说的创作中都有继承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代表作,但是直到80年代中后期,家族小说才有大的突破,模式上继承了"五四文学"叛逆与教赎的模式,但又有所创新.作家的探寻一是注重对历史的个人体验,二是注重发挥家族叙事的自由空间,表现民族及人类的生存特点.这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观上是作家自身的反省与探索;客观上一是结构样式的特殊性,二是历史的变迁与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家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占据着天然的优势地位,传统的中国家族伦理文化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演变;20世纪中国文学的百年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是中国家族文化精神特质的折射,作家们的创作心理、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等主体素养均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无处不在的辐射力和永恒性更是规约着创作者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传达方式———二者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联构成了整整一个世纪中国文学富于叙事张力的特点,家族文化“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动荡里能够相对不受政治社会、经济条件、文艺运动等影响的文化潜在性,又提示了这一切外力背后的中…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白鹿原>作为家族母题小说在继承前代作家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从民间的价值立场对村落家族文化、宗法武的乡村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反映,对保守知识分子,走出家庭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家子弟的心路历程给予深入的揭示,成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8.
现代家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组特殊群体:有家族文化的支撑者和践行者,严格按照封建文化标准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有家族文化的破坏者和出走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瓦解家族的力量,促成家族逐渐走向衰亡;还有忍受封建礼教折磨欺凌,在男权至上的伦理制度宰割下走向毁灭的牺牲者形象。她们的悲剧展示了传统文化禁锢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批判旧家族文化的罪恶,预示着封建家族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建构作为一种宏大叙事,制约着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现代家族人伦关系,包括婚恋关系。现代家族小说作者通过对婚恋关系的书写,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思想交锋和道路选择,为历史留下了文学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家族的书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将家族丈化主题中的封建与现代、人性的恶与丑、家族的溃败置放在一种苍凉的情绪基调中,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现代文学家族叙事提供了重要的家园漂泊的文本形态.对于张爱玲来说,对家族的书写不仅是由于一种文学传统,更多的是源于一种精神需要.她是以家族来映照人生,洞察在俗世人伦中作为独立的人的内心世界,并追问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这也正是张爱玲的小说在现代家族叙事主题方面所显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家族叙事在地域空间上经历了一个由城市士绅家族向乡土乡村家族转换的过程.一方面,这种空间转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家族变迁的文学反映,另一方面,这种空间转换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作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以题材内容对小说所进行的分类中,提出“家族小说”这一新的类别,并从社会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因素等多方面论述了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战小说”是抗战文学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战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战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我国“抗战小说”基本叙事模式的发展脉络及其所要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16.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领袖,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以故乡为蓝本,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这些诸多的家族小说中,大致可分为家族“发迹史”和家族“没落史”。整个作品贯穿了作家对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作家对时代嬗变过程中家族命运的思考,有力说明旧式家族的没落是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小说的表现手段异彩纷呈、新颖独特,是作者对一系列写作技巧精彩纯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文坛涌现了一批女性家族小说,女作家们从女性角度书写母系血缘家族背景下的女性生存境遇。《无字》和《海神家族》作为大陆和台湾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对男权话语笼罩下的世代女性家族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在男性缺席的环境下,女性完成了从弱者到强者的蜕变,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也在认同与崩塌之间摇摆。对两岸女性家族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寻当代两岸女作家在女性自觉与女性书写方面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杜志男 《考试周刊》2014,(72):22-23
一本《教父》,马里奥·普佐让我们充分见证了考利昂家族的兴衰,黑帮江湖的生存法则与道义。赤裸裸的利益争夺,亲情与爱情在家族背景下的脆弱。"教父"维托看重的是家族观念,他主张家族观念重于国家。因此,他的一切行动都以家人、朋友为出发点,他为了建构家族兴盛的庞大体系,不惜一切手段保护维系家族特性,避免传统落入美国个人主义的主流文化之中,这也是考里昂家族一直能够凭借强大的家族观念使自己的家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20.
酒神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颇有影响,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对酒神精神表现最为充分。作者通过余占整形象表达理想的生命状态,并对现代文明展开批判。但是由于强力型自然人无法确立超越精神,最终只能自我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