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细细品悟语言文字,领悟词句的巧妙表达,在读中整体把握、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韵味,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如何准确把握文本,让学生感悟文本的韵味?  相似文献   

2.
李萍 《林区教学》2014,(11):19-20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感悟,将"感悟"这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内心世界,强化课题、抓重点词句、寻写作方法、联系实际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切实经历了感悟文本的心路历程,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心灵感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给学生创设和营造心灵感悟的条件和空间。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就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一、品词析句,在品评中感悟对文本中词句的比较、揣摩,是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主要方式。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品析是对课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等进行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语言品析在把握词语意蕴、感悟情感主旨、领会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有效激活了课堂。  相似文献   

5.
激活文本的张力,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建构文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抓住关键词句和文本的情节线索,让学生尽快地进入阅读状态,对文本的情节、人物以及思想情感等形成多元的、个性的认知、体验、感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于文言文与古诗词之间的古代短文,它兼具了两者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把握其教学目标的双向性——既要注重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又要重视对文本思想及内容的鉴赏。  相似文献   

7.
<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使其获得人文滋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单纯从字词句段来分析理解文本。这不但剥夺了学生体验文本的权利,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滋养,从文本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并提升其语文素养,这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爱之链》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时常发现很多"无效化"的阅读。对于文本,我们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去细细品读,而是应该有选择、有侧重地去阅读。一、文本关键词句——品一品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个文本起到升华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关键词句找出来再放回文中去品味,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整个文本所表达的深意。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奋发向上、不为命运所妥协的司马迁。纵  相似文献   

9.
周三早上的第二节是语文课,我如往常一样,怀着对教学幸福的期待走进了课堂。这节课,我要和学生一起学习《酸的和甜的》(人教版二上)的第二课时。这一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词句,感悟凡事要敢于亲身实践、大胆尝试的处事道理。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先对散文字词句段逐一把握,进而从整体上感知散文写作的内容、主旨和文脉,再从文本的各个相关方面诸如文章的重要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等加以探寻,最后再将研读的各个细节和局部进行联系,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把握文章整体所写内容,达到对文章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这就是散文的“整体一局部一整体”教学。其中初步感...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使其获得人文滋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有教师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单纯从字词句段来分析理解文本.这不但剥夺了学生体验文本的权利,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滋养,从文本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并提升其语文素养,这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爱之链》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设法以学生分析感悟词句的情味激活文本言语,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体察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知,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文本的言语特点点燃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感悟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悟文本的能力,陶冶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悟文本的能力,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有指向地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感悟力的培养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兴趣:启发想象思维,把握文本感悟的着力点;组织讨论交流,升华文本感悟的思考;教给感悟方法,尝试文本感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1)重视整体把握、整体感悟。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果不充分地熟悉文本,就对深入感悟文本带来很大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通读文本。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需首先进行文本的细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细读的环境中感悟文本,更需教师在细读时思考。以《夏感》为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剖析,落实文本的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让细读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文本。教师应在把握教材的关键词句,理解教材蕴含的数学文化与思想,沟通教材的前后联系等诸方面解读文本,整合教材资源。这有利于发挥教材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从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提升到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感悟和欣赏。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是打基础阶段,高中是语文素养的提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如果"细读点"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师生间对话脱离文本、课堂教学偏离目标的现象,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可见,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关键的词句 所谓关键的词句,是指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确切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20.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呼应、认同、体验,它的产生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在精神上,是不可言传的,它以精妙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感受形象,品味词句,从而创造出"妙悟"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