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中有“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许多参考书也如是说;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成“曹操率领败军从华容道陆路逃跑”,这与课  相似文献   

2.
《寄西伯利亚》这首诗第二节里,“‘不幸’的忠实的姊妹,‘希望’在幽暗的地下潜行”这一句,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编的教学参考书中所作解释是可以商榷的。参考书说:“诗人告诉这些‘不幸’的忠实的姊妹要想到‘希望’,要相信明天。”这样就把“‘不幸’的忠实的姊妹”理解为修辞学的呼格,是诗人在称呼十二月党人。其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希望”是“不幸”的忠实的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中有“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许多参考书也如是说;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成“曹操率领败军从华容道陆路逃跑”,这与课本上的注释显然是矛盾的。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我认为矛盾产生于对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叶老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特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此处的“这”应为“那”。  相似文献   

7.
古诗《马》中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句.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燕山山头的一弯新月,像金钩一样悬挂在天空,照耀着北方的广漠的原野,地上无边的沙石,反射出清冷的光辉,像平铺了一层白雪。”显然,这里把“钩”解释为“金钩”。  相似文献   

8.
问:古诗《早春》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教学参考书上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思是这样讲的:小草发芽,远远望去是一片浅绿的颜色,可是走到跟前却看不分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讲《庖丁解牛》一文,学生问得最多的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句。教材上只解释了“恢恢”。翻了几本参考书,它们对这一句的解释各不相同: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助读》解为“自然宽宽绰绰地大有运转自如的余地了”。这是意译的,而本  相似文献   

11.
释“无请”     
《扁鹊见蔡恒公》一文中的“臣是以无请也”一句,课后对“无请”的解释是“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译文是“所以我不再过问了”。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与译文均欠妥当。把“请”释作“问”,与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二册《病梅馆记》一文中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氏,能以其智力为也”一句,课本未加注释。五省(区)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将这句翻译成“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到的。”《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以及其它一些参考书对这一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14.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间”注音,教学参考书所给答案是jiàn,这是错误的。“有间”的“间”有两读,一读jiàn,一读jiàn。先说“有间(jiān)”。表时间,意思是有顷,有一段时间。《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史记·五帝本纪论》:“《书》缺有间  相似文献   

1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一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这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崇米》中的一段话。对这段话中的“遥远”一词,《教学参考书》是这么解释的:指农民并未亲眼看到  相似文献   

19.
有的教学参考书把《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的“晚”字译成“傍晚”,全句译为“因为留恋这树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值得商榷。《山行》这首诗写了深秋山中的美景,借景抒情,各种资料对此理解是一致的。那么,诗人本来在山中行走,为何停车呢?停车是“坐爱枫林”。枫,一种落叶乔木,叶子经霜变红。而当时枫叶是否变红呢?“霜叶红于二月花。”很显然,上句中“枫林晚”指的是  相似文献   

20.
《察今》中“楚人有涉江者”一句的译文诸多版本不一: ①“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1983年版) ②“在楚国人中有个渡江的人” (《课文注评》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③“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1991年版) 就此,对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以及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问题做如下阐述: 一.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定语一般放在被它限制、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