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创作的冲动     
孙娟娟 《考试周刊》2012,(79):14-14
小说主题即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家所主要表现的思想愿望、情感、观念等,但无论如何作家的主观意图应为小说主题的第一层面。创作动机包括作家的心理动机,从艺术学的角度讲,它是文学创作的起点,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层面性和横纵向的关系。一般的作品除了总动机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子动机,另外还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本文仅对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显在动机是作家创作直接的心理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由各种时间和物象的触动引起心理的波动,以致引起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定强度的情感、行为与笔墨,这是一种明显的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优秀的女作家,两人都因为政治和个人遭际的变化致使创作上发生了变化。但因为两人对待这一变化的态度不同,导致两个人作品境界截然不同。变故发生后,李清照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她后期词有了更深的意蕴;而张爱玲则置国家于不顾,丧失了一位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后期的创作几乎毫无社会价值可言。本文通过对两位女作家后期创作的比较研究,在作家的创作动机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 ,人们对她可以从多种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及特殊生活经历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 ,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失落感”是她基本的心理状态 ,并进而影响到她的创作。从作家心理 ,即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张爱玲 ,较之以往社会学及历史学的单纯外部分析 ,这也许是评价张爱玲的另一种途径和起点  相似文献   

4.
成熟时期的张爱玲,从情感到生活,从认识到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长期从事的文化研究工作,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她对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更使她朝着一条"平淡自然"的写实风格迈进.在<秧歌>中,"写出日常生活的况味"成为她最终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6.
创作心理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体验,现世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佳作《桃花扇》,浸满了悲凉哀伤的情绪,这正是出自孔尚任本人儒家理想的幻灭和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本文试从《桃花扇》的结局安排入手,结合孔尚任儒家理想由追求到冷漠直至幻灭的心理历程,分析《桃花扇》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7.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8.
万佳 《现代企业教育》2009,(12):128-128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创作动机,但归根到底都是三个创作动机引起的,那就是表层动机、深层动机、灵感触发动机。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国人的精神疗救师,他的创作动机是多方面的,但是也离不开这三个动机。  相似文献   

9.
创作动机论     
创作动机是表现作家的审美情感.它既是非理性的无意识活动,更是理性的意识活动;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保守性,又是活动、变化的动态系统;既包含多种复杂因素,又以一种因素为主导;既具有外在的社会性、群体性,又具有内在的心理性、个体性.  相似文献   

10.
言为心声,作家通过自传的形式来向外界抒发自己内心的志向,以此来与外界进行抗争,希望得到外界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现代作家进行自传创作的一种动机,本文从这些作家的创作动机入手去分析这类自传,还原他们的内心真实感想,理解认识他们的人生志向。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古今中外文艺创作者和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如下两种观点最有价值: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不平则鸣,一种认为文学就是白日梦。关于这两种观点,文艺理论家们已经分析评论得够多了,但过去主要谈的是两者之异,实际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那就是:两者都认为文学是起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2.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3.
“回忆”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环节,过去的文艺理论一般认为回忆只是诗人选取素材、静观事象的过程,但回忆还有催生美感、帮助意念赋形的重要功能。诗性回忆为主客体营造适当的审美距离,并在情感的驱动作用下对经验进行诗化、美化,并在最后的语言赋形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说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个人的白日梦",创作的主题是"俄狄浦斯情结",文艺欣赏即"享受我们自己的白日梦"。这种文艺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根本对立,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但他关于无意识、非理性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起作用的观点,也含有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批判地吸取这些因素,对于克服长期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模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的写作和追求文艺形象的"高大全"等理性主义的片面倾向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创作既有文学创作的共性,也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儿童文学创作的共性是,它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生命融合。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是由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不一致性(主要是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读者(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二重性、创作对象的限定性、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创作风格的空灵性、语言表达的浅近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从行为主义的动机观发展到社会文化的动机观。现阶段,有学者开辟了整合研究方向,提出了动机的自我调节论。基于此,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语文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进而,经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语文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一般地包括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自我提高内驱力(自尊)、附属内驱力(奖励、批评)、自我效能感(成功)、意志(自觉、毅力)和成就归因(成绩)等六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心理机制,灵感一直是古今中外文论家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就表现形态来说,灵感突如其来而又转瞬即逝,并具体表现为一种着魔和疯狂。就基本特点来说,灵感是瞬间出现与长期积累的统一、先天资禀与后天陶养的统一、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统一。作家的创作构思和语言表达都离不开灵感;灵感孕育着作家的独创性;能够使文学作品富有灵性和生气。灵感是作家孜孜以求的一种最佳创作状态和创作境界,也是作家创作才情才华的集中展现。  相似文献   

18.
日前,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化改编已经成为国内文化界的一股热潮,在影视剧改编领域,网络文学已经构成对传统文学的挑战,这与二者的创作动机、文本特质、功能价值以及版权自主性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是“文学性”的缺失也成为制约网络文学影视化发展的隐患。由此可以探讨提升其“文学性”的相关策略,包括坚守创作中的文学性和独特性立场、搭建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实行独立的版权经纪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