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基于文学性视角,分析了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其中的具体问题,分别通过树立文学理念、坚持自主创作,加强交流沟通、优化改编渠道,重视版权维护、避免三方分歧等路径,提出了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有效策略。旨在能够加强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文学性,提高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更好的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伏蓉 《文教资料》2014,(30):194-196
2000年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先后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由此开启了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强强联手的“联姻”之路。当下,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来势汹汹地掀起了文学影视改编的第二次浪潮。为什么网络文学频获影视改编者的青睐?它还有哪些不足与缺陷?在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热潮中透过表面繁荣的景象冷静地思考其中的得与失,这无论是对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是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云超 《天中学刊》2013,28(5):62-64
目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光彩异常,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潮流兴起的原因很多,改编过程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作者、导演、编剧、制片等多方合力打造文学影视改编作品,对于提升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学批评的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气息越来越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概念化、技术化。当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至少在两个方面需要拓展和自由深化:一个是在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本意识理解认识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文学作为人们诗意地栖居大地的意义上人的主体性活动的精神价值要求。文学载体和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各种媒体的消遣性文字与文学的区分和界定,影视文本、影视改编的影像传播与文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以及怎样理解“影视文学”的文学性或者文学内涵,还有时髦的“网络文学”、“民间文学”、流行歌曲的歌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网络小说出现了影视改编热潮。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热的形成,与作品、作者、受众、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网络小说的题材、情节、语言具备影视改编的潜质,是决定改编热潮形成的关键;年轻、时尚、庞大的作者群的创作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稳定的受众群体降低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风险;网络小说版权费用低、产业化经营的特质也是改编热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传媒时代加速了文学与影视的“互文”,这种“互文”关系无疑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张艺谋改编《妻妾成群》为例,用互文性理论来阐释在传媒视域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更新,文学随之渐渐走向多元化,在大众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图像化的趋势。网络文学作为依托新媒体发展的大众文学的一部分,更与影视图像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反观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热潮之下,对文学的创作、影视的发展究竟有何利弊,这一点对于文学自身及其社会影响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的影视文学评论界中,“改编”常常和“重写”、“改写”等词语混杂在一起,意义纠缠不清。改编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以原著为基础,创作出具有表演性质的新作品(改编本的体裁往往和原著不同)。改编不仅是一种满足性接受和还原式理解,还是一个化雅为俗的通俗化过程和传播过程,一个二度创作过程。总之,改编是一种集接受、传播和创作为一体的艺术活动。改写和重写虽也具有这三种性质,但具体来讲,却都和改编有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10.
凡一平的小说具有影视改编的特质。凡一平让小说回归故事,讲好故事成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大量人物对话和鲜明的画面感使得凡一平小说具有类似于影视脚本的特征,意识形态精英化和审美趣味大众化在小说中的交融契合了当下影视改编的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主体素养问题始终是文艺学的一个带有原点性质的基本问题。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转型期以来,一些作家受到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语境的影响,疏离生活、厌弃知识、拒绝崇高、迎合时俗、游戏语码等倾向渐成风尚,致使当代文坛充斥着大量的低劣庸俗之作。鉴于此,有必要从理论高度重申作家主体的综合素养意识,以便正本清源,从源头上救治总体疲软的创作颓势。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艺观有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发展成熟的文艺本体观,不仅从多方面揭示了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特殊功用,而且体现了一种完整、切实、深刻的特点,具有科学的辩证精神。鲁迅的文艺本体观,不仅对其创作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是鲁迅留给我国文艺事业一份宝贵的遗产,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女性文学崛起、文学期刊互动、读者素质提高,现代教育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学接受机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发展与媒介环境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的普遍应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网络媒体扩大了文学创作的主体队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热衷于网络言论的写作者以及媒体从业者构成新媒体时代创作队伍的主力。新媒介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在内容、文体、表达方式、生成过程等方面有所变化,作家也变成趋于普泛化的称谓。  相似文献   

15.
How to understand and argue for the nature and place of literary texts and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curriculum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While literature as traditionally conceptualised remains an important presence in much English curriculum, the notion of what ‘literature’ is, or what the category of ‘literary’ texts and cultural forms might encompass, in a context where literacy is understood as multimodal and English and literacy curriculum addresses multimodal literacies accordingly, is less clear. This paper addresses two areas with respect to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digital age: first, issues surrounding the ways in which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envisage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and second,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to print-based conceptions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within English by significantly broader conceptualisations of literature encompassing a range of aesthetic multimodal texts and forms. The kinds of insights,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s generated through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literary and aesthetic texts in English, it is argued, are now needed more than ever. However, as literary experience becomes increasingly transmodal, how English seeks to manage media shift to encompass both print and digital forms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验偏好的先锋作家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视野的拓展,他们的创作心理也经历了一个从充满激情,到遭遇困惑,再到不断反思的历史演变过程。文章在分析这一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当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艺术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著作权制度兴起的18、19世纪,正是独创性观念盛行之际。浪漫主义运动把独创性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著作权领域。独创性观念对著作权法的影响是以作者概念为中介实现的。把独创性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作者的知识权益得以保护,这极大地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但是著作权理论对于独创性概念的理解还不统一,没能注意到借用中的创造性转换现象,致使现行司法实践在判断作品侵权时还有失准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疆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现代新疆文学研究也走过了发生、发展、繁荣的历程,并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作家创作综论、作品赏析、新疆文学整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广阔的掘进空间,如对新疆文学的地域特色可作进一步探究,对新疆文学的民族特色可做多角度分析,也可拓展更开阔的性别研究视阚。  相似文献   

19.
高远  吕甜甜 《江苏高教》2021,(4):98-101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关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对于支撑国民经济的制造业来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理实相融、校企融合、专业性与地域性结合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四项基本原则。全员融通、全过程融通和全方位融通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相融通的三条实现路径,这对于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创作学角度提出一个新概念“创作介体”,这是以往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中所忽略的,却是中国文艺的一大特色,并对文艺创作和研究产生着深刻影响。以近年重庆文艺创作实践与经验为例,来论证“创作介体”对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载体、创作受体四个方面的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